漫谈冬病夏治
(2016-06-18 17:58:00)分类: 医话杂论 |
还有一类慢性的全身关节泛发病变的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通过夏天的调治,很多患者到了冬天可以减轻病情,缓解关节疼痛。通过数个夏日精心的调治,甚至痊愈不再复发。
二、冬病夏治中医的有效方法
从中医的治疗方法上来归类,冬病夏治的方法既有内治的方法,也有外治的方法,很多有效的方法历经千百年的实践总结,效果非常确切。
(一)中药内治法
根据冬病的一般特点,冬季易患病的人从体质上存在阳气不足,或气血虚弱的共通性。阳气虚弱的人,表现为怕冷、面色苍白的一般症状的基础上,脾阳虚则有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肺阳虚则有呼吸不顺畅、吐白色痰,肾阳虚则有下半身虚胖、腰膝以下尤为怕冷、小腿水肿等等表现。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易在受凉时加重关节的疼痛、或阴雨天之前即出现关节不适或疼痛。
因此,在上述“冬病”的患者的夏季调理上,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具中药内服调理。
1.
2.
3.
4.
(二)中药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中药在冬病夏治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使用得当,与内服调理具有相得亦彰的效果。有时即使单用穴位贴敷中药的方法,也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穴位贴敷的治疗方法,一年四季均可使用。对于“冬病”的调理,不仅贴后可以收到效果,对于冬季易发疾病也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穴位贴敷中药的配方:选择温阳、益气、活血通经络的中药进行配方。我在临床上常用的配方如下:肉桂、当归、黄芪、徐长卿、血竭等。将药打成细粉,细度以100目为好。使用时用温水调成面团状,捏成扁平的小药饼,放在贴模中心,贴在穴位处,每晚睡前贴上,第二天早晨取下。
贴敷穴位的选择:
1.
2.
3.
4.
5.
三、冬病夏治的时机选择
现在各种科普把三伏天和每一伏的头一天作为冬病夏治的时机,吹得神乎其神。虽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把冬病夏治的时机绝对化于三伏天的头伏、中伏和末伏和第一天,是不妥当的。那么,如何掌握冬病夏治的时机呢?
每年的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整个伏天持续40天左右。
因此,冬病夏治的三伏天进行中药内服调理和穴位贴敷调理,以在整个伏天内进行即可。内服中药可以在入伏后每周服用2剂,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一次。自己熬药一剂药可以服用两天。
外治的穴位贴敷调理,可以入伏后每周贴药一次,直到伏天结束。每年贴药一整个伏天,连续贴药3年。当然,这只是一般的穴位贴敷的原则,对于“冬病”症状重者,也可以入伏后每周贴药2次,以加强效果。
穴位贴敷局部起了水泡怎么办?
这是冬病夏治用穴位贴敷后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各地的配方千差万别,加上每个人的皮肤敏感程度不一样,尤其是皮肤易过敏的体质,贴药后皮肤局部可能出现水泡、水肿、瘙痒等现象。如果发现上述现象,需要立即将药揭下,观察皮肤有无破损的情况,如无破损可保持局部清洁,不做处理。出现小水泡不要戳破,可用消毒纱布覆盖后以医用胶布固定,让其自然吸收;若水泡已破,可涂抹“烫伤膏”“京万红”等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医用胶布固定。出现较大水泡则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放出泡液,接受涂药后包扎,根据医生的指示按时去医院换药,直至创面愈合。
关于我的上述根据临床经验制定的穴位贴敷配方,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很少发现皮肤局部出现水泡、红肿、瘙痒等问题,主要原因是避免了使用易于出现皮肤问题的细辛、白芥子、吴茱萸、威灵仙等辛烈发泡的中药,但从临床效果观察看来,不发泡所取得的疗效仍然比较理想。由于每个人的体质都有其特点,使用时需要针对不同体质再进行仔细调配,我的配方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