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谈冬病夏治

(2016-06-18 17:58:00)
分类: 医话杂论

    一、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

   冬病,顾名思义,是指在寒冬季节容易发作或病情加重的疾病。冬天的毛病,一是与气候有关的疾病,如寒冷季节衣着不当,感受风寒邪气,出现反复感冒。平素身体差的人,抵抗寒冷的能力弱,容易反复感冒。还有就是有宿疾的患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在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袭之后,易于复发和加重病情。一是与体质有关的疾病,主要表现是阳虚体质,如心阳虚的心脏疾病、脾阳虚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肾阳虚的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

       实际上,身体的很多疾病都适宜于夏治,并不只是局限于所谓的“冬病”,很多疾病一年四季都在发生,而且很多慢性疾病一年四季都有症状的人并不在少数,各种年龄的人都有罹患的情况。

       冬天的疾病,在夏天通过一定的调理治疗,如中药内服调理、穴位贴药调理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或控制复发,甚至治愈。

还有一类慢性的全身关节泛发病变的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通过夏天的调治,很多患者到了冬天可以减轻病情,缓解关节疼痛。通过数个夏日精心的调治,甚至痊愈不再复发。

二、冬病夏治中医的有效方法

从中医的治疗方法上来归类,冬病夏治的方法既有内治的方法,也有外治的方法,很多有效的方法历经千百年的实践总结,效果非常确切。

(一)中药内治法

根据冬病的一般特点,冬季易患病的人从体质上存在阳气不足,或气血虚弱的共通性。阳气虚弱的人,表现为怕冷、面色苍白的一般症状的基础上,脾阳虚则有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肺阳虚则有呼吸不顺畅、吐白色痰,肾阳虚则有下半身虚胖、腰膝以下尤为怕冷、小腿水肿等等表现。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易在受凉时加重关节的疼痛、或阴雨天之前即出现关节不适或疼痛。

因此,在上述“冬病”的患者的夏季调理上,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具中药内服调理。

1. 阳气虚不重 – 桂枝汤。对于仅存在常年怕冷、夏天怕吹空调的情况,可以服用桂枝汤加以调理。桂枝汤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五味中药组成。服用桂枝汤调理后,不仅能使人体的外表防御功能得到加强,而且能从根本上增强体质。有的小孩由于父母体质不好,常易患感冒,通过服用桂枝汤一段时间,可以发现体质明显增强。尤其是在夏天服用后,冬天容易感冒的情况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2. 脾阳虚 – 小建中汤。对于脾阳虚,常存在消化不良,或易腹泻的情况,可以服用小建中汤调理。小建中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重白芍的量,并加入一味中药饴糖组成。对于冬季易患消化道疾病的情况可以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3. 肺阳虚 –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于肺阳虚,遇冷则咳嗽、吐痰、呼吸不顺畅的情况,夏季调理可以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组成,补肺气温肺阳固表的作用比较好。

4. 肾阳虚 – 桂枝加附子汤。肾阳虚的情况指阳虚的程度较重,怕冷的情况明显,腰以下明显有怕冷的感觉,甚至出现腿肿。此种情况在调理方法上可以选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具有较强温阳作用的附子,从根本上改变阳虚的状况。

(二)中药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中药在冬病夏治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使用得当,与内服调理具有相得亦彰的效果。有时即使单用穴位贴敷中药的方法,也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穴位贴敷的治疗方法,一年四季均可使用。对于“冬病”的调理,不仅贴后可以收到效果,对于冬季易发疾病也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穴位贴敷中药的配方:选择温阳、益气、活血通经络的中药进行配方。我在临床上常用的配方如下:肉桂、当归、黄芪、徐长卿、血竭等。将药打成细粉,细度以100目为好。使用时用温水调成面团状,捏成扁平的小药饼,放在贴模中心,贴在穴位处,每晚睡前贴上,第二天早晨取下。

贴敷穴位的选择:

1. 轻度阳虚:大椎、肺俞、脾俞、肾俞。

2. 肺阳虚:大椎、肺俞、脾俞、肾俞、云门。

3. 脾阳虚:大椎、肺俞、脾俞、肾俞、中脘。

4. 肾阳虚:大椎、肺俞、脾俞、肾俞、神阙、关元。

5.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大椎、肺俞、脾俞、肾俞、阿是穴(找到关节处的痛点处即是)。

三、冬病夏治的时机选择

现在各种科普把三伏天和每一伏的头一天作为冬病夏治的时机,吹得神乎其神。虽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把冬病夏治的时机绝对化于三伏天的头伏、中伏和末伏和第一天,是不妥当的。那么,如何掌握冬病夏治的时机呢?

每年的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整个伏天持续40天左右。

因此,冬病夏治的三伏天进行中药内服调理和穴位贴敷调理,以在整个伏天内进行即可。内服中药可以在入伏后每周服用2剂,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一次。自己熬药一剂药可以服用两天。

外治的穴位贴敷调理,可以入伏后每周贴药一次,直到伏天结束。每年贴药一整个伏天,连续贴药3年。当然,这只是一般的穴位贴敷的原则,对于“冬病”症状重者,也可以入伏后每周贴药2次,以加强效果。

穴位贴敷局部起了水泡怎么办?

这是冬病夏治用穴位贴敷后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各地的配方千差万别,加上每个人的皮肤敏感程度不一样,尤其是皮肤易过敏的体质,贴药后皮肤局部可能出现水泡、水肿、瘙痒等现象。如果发现上述现象,需要立即将药揭下,观察皮肤有无破损的情况,如无破损可保持局部清洁,不做处理。出现小水泡不要戳破,可用消毒纱布覆盖后以医用胶布固定,让其自然吸收;若水泡已破,可涂抹烫伤膏京万红等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医用胶布固定。出现较大水泡则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放出泡液,接受涂药后包扎,根据医生的指示按时去医院换药,直至创面愈合。

关于我的上述根据临床经验制定的穴位贴敷配方,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很少发现皮肤局部出现水泡、红肿、瘙痒等问题,主要原因是避免了使用易于出现皮肤问题的细辛、白芥子、吴茱萸、威灵仙等辛烈发泡的中药,但从临床效果观察看来,不发泡所取得的疗效仍然比较理想。由于每个人的体质都有其特点,使用时需要针对不同体质再进行仔细调配,我的配方仅供大家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