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9月1日《浔阳晚报》发表散文一篇。

(2022-09-01 10:37:40)
标签:

报纸

文化

情感

分类: 散文

诗意黄莺

   余春明

  早晨上空中花园,在楼梯口,突然发现两只通体翠黄色的小鸟。鸟不大,也就比麻雀稍大一点吧,它们在花盆的树底下觅食。我生怕惊动了它们,拿起手机想拍下它们的靓影。不想还是有了动静,惊飞了这对小精灵。不过,它们并没有飞远,就停在楼旁山坡上的葛叶树枝上。我正在遗憾,耳畔却响起了婉转的鸟叫声。寻声望去,发现叫声出自黄鸟之口。我的心为之一动,这声音太熟悉了,出生在山区的我,自小就听过;即使现在是在县城,每到春天也能听到。人们都说这是莺歌,只是我还从来没见过莺的尊容呢。原来这就是黄莺,难怪叫得这么悦耳动听。我在心里暗暗庆幸,今天的收获真是太大了。

  上午,我还特地上网查了一下,总算是对黄莺有了个初步的了解。黄莺也称“黄鹂”“黄鸟”等,属鸟纲黄鹂科,为中型雀类,体长23~27厘米,通体金黄色,两翅和尾黑色,头枕部有一宽阔的黑色带斑。这一切,都跟早上所见的小鸟基本吻合。

  黄莺是大自然的“歌唱家”。鸣声圆润嘹亮,低昂有致,富有韵律,非常清脆,极其优美,十分悦耳动听。古人把它的鸣啭称为“莺歌”“黄簧”,是诗人经常歌咏的对象。《世说新语补》载,南朝刘宋时的戴墉最爱听莺,春天他常“携双柑斗酒”出游,问他去哪里?他回答说:“往听黄鹂声。”杜甫也爱莺声,他的《斗莺》诗云:“哑咤人家小女儿,半啼半歇隔花枝。”他用拟人手法把花枝后面黄莺的鸣叫,比成是妙龄少女的歌声。当今,人们常把少女的语音称为”燕语莺音”,大概就是源出于杜甫的诗句吧。

  是啊,古人在春天特别喜欢写莺,于是,古诗中就留下了很多黄莺的身影。这些诗中,有些关于黄莺的描写已经只是一种意象,抑或是诗人的一种象征,一种美好的愿望。即便如此,诗中因为有了黄莺,就让诗歌有了生活气息,有了令人向往的境界。

  古人诗中关于黄莺的描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最多的一类当然是对春天景色的描写。唐代诗人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早春的景色,这时“西岭”还是“千里雪”呢。此时的杜甫大概是从颠沛流离的战乱中来到了后方成都,暂时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才会心情舒畅地欣赏早春美景。其它如唐代白居易的“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南湖早春》),这是早春之景,黄鹂还没鸣叫呢。宋代黄庭坚的“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水调歌头·游览》),秦观的“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好事近·梦中作》),鲜花盛开,这是仲春之景。宋代黄庭坚的“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清平乐·春归何处》),就是晚春景色了。此类诗还有唐代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不过这已是夏天的景色。至于唐代李白的“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就是秋景了。当然,诗人写景,不忘黄莺,对黄莺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自然也就蕴含在这诗情画意之中。

  其次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了。借写黄莺来表达自己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恐怕是古代诗人惯用的手法。还是来看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吧,他在《蜀相》里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你看,好一个“空好音”,这就不是在写黄鹂了,而是在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有诸葛亮一样的人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

  我们再来看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句明白如话,却饱含深意。黄莺晨起啼叫,很悦耳,为何招来这位少妇的“打起”?又因何事而“莫教枝上啼”呢?真是使人茫然不解。接下来就说是因为惊了她的梦,而这个梦又非同一般,是在辽西和丈夫团聚啊! 到这时我们才明白了“打起”之因。少妇如此珍惜这既短暂又虚幻的梦中相聚,可见其思念之苦之切。从另外的角度看,这是不是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情感呢?

  读着古人吟咏黄莺的诗句,于是我也特别喜欢这个小精灵了,信步在空中花园,静听山坡上传来的黄莺婉转啼叫声,期待着跟它们的再次相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