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人和宋词的故事(26):陈与义:长沟流月去无声

(2008-06-24 09:18:05)
标签:

沟流

临江仙

疏影

杏花

陈与义

绍兴

文化

分类: 国粹轶事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临江仙》词“清婉奇丽”,豁达自然,尤其“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颇受世人称赞。如刘熙载说:“《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彭孙迥也在《金粟词话》中指出:“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

 

《临江仙》词的作者是南北宋之交的陈与义,大约是在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 )年所作,当时他四十六、七岁,已经退居青墩镇僧舍。词前有序曰“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城南,唐朝裴度曾在此遗留别墅。年近半百的陈与义登上小楼,看新晴,听渔唱,忆旧游,想旧友,“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多少沉痛悲愤之情,化为一腔旷达从容。

 

这首《临江仙》词极受后世推重,被认为其特点颇似苏东坡。南宋黄昇在《中兴以来绝妙词选》中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清朝词评家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其实,陈与义的词风似东坡,却非刻意学东坡。他早年对作词不感兴趣,注重做诗,是著名的“江西诗派”诗人,但因曾与苏门弟子黄庭坚、陈师道等人长期交往,且与苏轼有世交之谊,耳濡目染,晚年作词,不自觉地走了苏轼的路子。

 

陈与义的曾祖陈希亮,字公弼,是苏轼任凤翔通判的顶头上司,对青年苏轼颇为严厉,苏轼平生不喜“行状墓碑”,却在陈希亮去世后,撰写了墓志铭《陈公弼传》,对陈希亮多溢美之词。陈希亮的儿子陈慥,与苏轼更是莫逆之交,曾在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给与苏轼诸多帮助。陈慥字季常,号龙丘居士,常与苏轼彻夜谈论佛道。陈慥人高马大,性情豪爽,却是典型的“气管炎”,特别怕老婆,苏轼爱开玩笑,特地赋诗调侃道: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河东狮吼”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可比陈与义的名字响亮多了。

 

陈与义是洛阳人,自幼聪明伶俐,善诗能文,《宋史陈与义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陈与义登上舍甲科,被授于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

 

宣和四年(1122年),29岁的陈与义与朋友诗酒唱和,无意中作了一组《墨梅五绝》,格调高雅,言辞清丽,广为传颂,如其中一首:

 

“巧化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旧是仆奴。”

 

当时的著名奸相王黼见机行事,就将这组《墨梅五绝》献给宋徽宗。宋徽宗赵佶是喜爱诗歌的风雅皇帝,立刻爱不释手,也就顺便提拔了陈与义。陈与义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与他交往,频频邀请他参加歌舞宴会,“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正是这种浪漫闲适生活的真实写照。

 

但一年多后,这种美好的日子就结束了:在权势倾轧中,蔡京扳倒了王黼,升任宰相,将与王黼有关联的人都一棍子打倒,陈与义也受到牵连,贬离京城,“寻谪监陈留酒税”。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幸接踵而至。陈与义上任未久,父亲就在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撒手人寰,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更大的悲痛还在后面。

 

自宣和七年(1125年)起,金朝就开始攻打北宋,到靖康元年1126年11月底,攻破了北宋皇都开封。京城遭到金军肆意掠夺,国家陷入战火纷飞,陈与义的人生彻底拐了一个大弯。他和无数的难民贫民一样,携带家眷,四处躲避,开始了颠簸艰苦的流亡生涯。

 

建炎三年(1129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端午时节,他做了一首《临江仙》,凭吊屈原,怀旧伤时,抒发国破家亡的凄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元好问十分喜欢这首词,在《自题乐府引》中说:“‘高咏楚辞酬午日’如此等类,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

 

同一年,陈与义在逃亡衡山之时,意外地碰到了昔日故友席益。席益字大光,洛阳人,是陈与义的同乡,两人早在宣和六年(1124)就相识相交。在乱世中幸运相遇,两人均百感交集。次年元旦后数日,陈与义离开衡山,前赴邵阳,在别宴上并作了一首《虞美人》,以示依依惜别之情:

 

“张帆欲去仍搔首。

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

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

记著尊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

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南宋建立后,赵构召见旧臣。陈与义经过襄阳,绕行广东、福建,颠沛流离,三年之后,终于在绍兴元年(1131年)抵达临安(今浙江杭州),被宋高宗赵构任命为礼部侍郎,日子有了改善。不久,陈与义又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召为给事中,参与讨论政事,抄发章疏,稽察违失,以备顾问应对。

 

绍兴四年( 1134 )年八月,陈与义出知湖州,绍兴五年二月,被召入朝为给事中。六月,陈与义借病辞职,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乘舟离开时,看见荷花盛开,“朝暮霞相映,望之不断”,记了一首《虞美人》: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

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籋舟晚,空见残荷满。

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

 

此词格调轻快,在豪放豁达中夹杂微蕴沉郁之情。黄昇《花庵词选》中赞道:“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

 

绍兴六年(1136年),陈与义因写下了《怀天经智老》一诗,有“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的名句,受到赵构赏识,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陈与义授参知政事(副宰相)。当时宰相赵鼎强烈主战,放言:“现在,中原有可图之势,我们宜抓紧时机,调兵遣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否则,他时将归咎今日之失机。”

 

但赵构心虚胆怯,一门心思地想议和,还拿着“二圣”与“太后”作挡箭牌,假惺惺说:“不是我不想打,只是二圣与太后都在他们手里,若不与金议和,他们都无法回来。朕岂不成了千古不肖子孙?”

 

陈与义在一旁支持皇帝,说:“陛下所言极是!若和议能成,国民早日和平,岂不比用兵更好;但万一无成,则用兵必然不免。”

 

赵构听得大喜,不停地夸奖道:“陈爱卿,你真是朕的知音哪。”

 

当然,赵鼎很不高兴。陈与义也觉察到了,感到两人将难以共事,没多久,再以身体有病为由,申请辞职,退居青墩镇。

 

陈与义赞成皇帝、秦桧“主和”,曾一度受后人指责。但从陈与义一生的行事来看,他与主战派人士唱反调,只是表达不同的政治主张罢了,私德并无缺失,既从未陷害主战大臣,也未巴结赵构秦桧来牟取私利。陈与义“容状俨恪,不妄言笑”,平居虽待人谦和,然而外柔内刚,不可冒犯。他多次提拔士人,却从不对人说起,这种品德一直受到称赞,“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

 

陈与义晚年退居湖州,以诗词打发时光,所写诗词大多凭吊怀古、怀念故乡洛阳,如这首《忆秦娥》,就是一首感慨人世沧桑、山河破碎之作:

 

“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

游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

独无尊酒酬端午。

移舟来听明山雨。

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

 

《虞美人》是怀念洛阳的,一次,他看到亭子里的牡丹花开,就会想到享誉天下的洛阳牡丹:

 

“十年花底承朝露。看到江南树。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

心情虽在只吟诗。白髮刘郎孤负、可怜枝。”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陈与义遥想年少时在洛阳城与朋友赏花煮酒,如今却归乡无路,只能感叹:洛阳城里,东风又起,什么时候,我能回去看看牡丹呢?

 

可惜,“人世多违壮士悲,干戈未定书生老”,陈与义终于没有再度看到家乡的牡丹。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十一月,陈与义病逝于湖州乌墩的无住庵,享年49岁。

 

附录: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南渡后,召为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参知政事。以病乞祠,提举洞霄宫。以诗著名,原属江西诗派。有《简斋集》、《无住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