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糖尿病健康饮食原则

(2007-01-15 14:20:33)
分类: 营养
我的婆婆是糖尿病患者,有些胖,她是被我硬拉到医院检查查出来的,不然会很严重,我曾为她制定了一个饮食原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多提宝贵意见。

糖尿病健康饮食原则

1、  基本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人体热量供应的主要来源,占总热量的50-65%,根据体重和运动量合理摄入。

蛋白质类 1.0g/Kg·d,即成人每天摄入50-60g蛋白质,动物蛋白占1/3-1/2,并补充一定量的豆制品(豆类),有利于降低胆固醇。

脂肪:每天摄入17-22g,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即植物脂类/动物脂类)P/S值应达到1.5-2.5,多摄入植物脂肪(多不饱和脂肪),有利于降低血脂。摄入脂肪种类和数量不当时,可引发或加重高脂血症,继而导致脂肪肝、血管病变、高血压等并发症。胆固醇的摄入量要低,尤其合并高血脂者,糖尿病患者及高脂血症患者应避免食用动物脏腑、鱼籽、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

维生素:糖尿病患者由于主食和水果的摄入量受限,且代谢相对旺盛,所以常有维生素的缺乏,继而引起各种并发症,于糖尿病关系最密切的是维生素B族,B1的缺乏可导致或加重糖尿病神经病变,另应注意B2B12B6摄入充足,其次是C组和维生素A

微量元素及矿物质:微量元素及矿物质对糖尿病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铬(Cr)、锌(Zn)、钙(Ca)、磷(P)、镁(Mg)等。三价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胰岛素的辅助因子,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有直接作用,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激活胰岛素,铬缺乏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锌不但参与胰岛素的合成,且有稳定胰岛素结构的作用,并与胰岛素活性有关。由于糖尿病代谢快,容易造成钙、磷的缺乏,继而发生骨质疏松,钙、镁的缺乏还可引起焦虑、易怒、心理压力增大等症。人体缺镁可产生胰岛素抵抗,加速定脉硬化,影响血脂血压,还与视网膜病变有关。钠是食盐的组成成分,糖尿病患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每天摄入量应<3g(相当于7.6g食盐),伴有高血压者应<2.4g(相当于6g食盐),低钠饮食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及预防并发症。(按饮食习惯:一般北方人的每日食盐的摄入量为12-16g,南方人为8-12g.

膳食纤维:是产热极少的多糖,指食物中不易消化的非淀粉多糖和木质糖。其可有效的改善糖代谢、降血脂、防止便秘,对糖尿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是糖尿病饮食的重要一部分。

2、  每日饮食量及分配

按以上各种营养素的摄取量计算每日应摄取如下:

主食200-300g,标准体重中等活动量250g,以此为准其他情况根据实际增加或减少,不能超出此范围。可适当增加粗粮的比例,以减少糖份的吸收。

蛋白质类:肉类50g(鱼、鸡肉、瘦猪肉,牛羊肉胆固醇含量过高不宜多食),豆制品50-80,血脂过高者可适当增加豆制品比例。牛奶或豆浆:250-300g

油脂类:20-30g,植物油为主(玉米油、豆油等)

蔬菜(含维生素、膳食纤维):500g,可多食胡萝卜、芹菜、菠菜(水煮时间适当延长以破坏其中的鞣酸,不宜与蛋白质类同食)、苦瓜、西红柿、白菜等新鲜蔬菜菌类,如蘑菇、香菇、木耳等也是非常有益的食物宜每日食用,有利于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可每日摄入水果100-150g(如梨、苹果、桔子、猕猴桃)以增加维生素的摄入。糖份过高水果避免食用,如香蕉、西瓜、樱桃等

微量元素及矿物质:适量

如将以上食物分为5份,可分别摄入:早餐1份,午餐2份,晚餐1.5份,必要时或相隔时间较长的两餐之间加餐0.5份。

3、  建议每日饮食搭配:

早餐:牛奶或豆浆250-300g,主食50g

午餐:主食80-100g,肉类50g,豆制品50g,蔬菜(新鲜蔬菜、菌类)300g,油脂15g,餐后1小时可吃水果1

晚餐:主食50-80g,蔬菜(新鲜蔬菜、菌类)200,,豆制品50g,油脂10g

加餐:主食30-50g,蔬菜50g

4、  可根据个人的体质指数以增减饮食量,合理的饮食对糖尿病的恢复至关重要。

体质指数(BMI)计算公式:BMI=体重(Kg)÷身高2m2

BMI参考值为18.5-22.923-29.9属超重,>30属肥胖,17-18.5为轻度慢性热量缺乏

5、  注意:合理的膳食,适量的运动(适合本人体质,不宜过量或过少),平衡的心态很重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低脂、低盐、低糖饮食原则,避免有害食品的摄入(如腌渍、煎炸、熏烤食品,以及变质、过期食品等),每日各餐宜现做现吃,避免过多食用剩菜饭,以尽量减少亚硝酸盐的摄入而对身体产生的危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