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
本文刊登在《兵器》2012年增刊A上,多有删节,猫关心的很多东西有点太细了。现在增刊B即将出版,希望大家能够捧个场。小猫的微博链接出处
也希望大家常来逛逛加我。马上就到九一八,最近中日的问题闹得也挺大,发出此文,凑个热闹吧。
https://udm1aa.bay.livefilestore.com/y1p0rKEeE-jFlCmpL7oqc1D0wqskdJAK6L7LGI-QX4Wlb5HYCY05JasE1q0_Id4cOpSsuV3LxejkIWblN0nf1-ptEKXyQ1jMV84/nEO_IMG_128%E7%BB%BC%E8%BF%B0-01.jpg?psid=1
女神俯瞰下得上海,却总也无法平静
一、早期上海租界与日本势力的渗透
上海是抗日战争前中国最重要的都市,也是中国唯一,甚至远东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这片“华洋杂居,十里洋场”的繁华之地,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成
为中国长江以南的经济心脏,并从晚清开始逐渐影响中国政局。至20年代开始国民政府号称前台在武汉、南京,后台就在上海。
同时,从1845年上海英租界成立,上海就成为列强与中国政府和地方实力派折冲樽俎的最重要平台。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这片繁华之地突
然成为中日韩民族冲突的主要舞台,1932年1月28日,继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在上海正式开战,中国史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方面则称为“第一次上
海事变”。5年之后的1937年8月13日,中日再战上海。是什么原因使得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成为中日冲突的最主要战场之一?日本如何在公共租界内磨刀
霍霍,试图对中国最为富庶的江浙膏腴之地下手?
https://udm1aa.bay.livefilestore.com/y1p-1e6fFG9h5HXHCh3gX7PqE0s-osrWwrfCEbnjPsk5OuIOhqHsduuwlI2wHjtP04BZy0nOKFo4bReRy46Iny1VKrcTmsrln6V/nEO_IMG_128%E7%BB%BC%E8%BF%B0-03.jpg?psid=1
日本驻上海特别陆战队本部大门
在中国各地迅速扩大的外国租界是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突出表现之一。列强仪仗坚船利炮,将最初只是列强在开埠口岸划定的外国人居留地租界,
最终建成独立于中国的“国中之国”,由于拥有内独立的行政区划分、管理机构甚至是军事力量,租界成为了列强对华蚕食和侵略的最佳前进基地和桥头堡。
上海租界,始于1845年11月,到1943年8月沦陷于日本之手,前后经历近百年的繁华和喧嚣。在近代中国的所有租界中,上海租界面积最大,出现最早,
存在时间最长,发展也最为成熟。1843
年11月8日,上海英领馆始建,在上海租界草创时期,来沪的外国人数量不多,至1850年这个数字不过增加到210人而已。
但随着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攻克金陵、小刀会起义蜂起上海,江浙豪门大族涌入租界,直到1860年和1862年太平天国军队两攻上海,租界人口一度膨胀
到50万。而随着人口和财力的增加,租界华洋势力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1862年正是由于以租借华商为首的上海官绅花费巨资请雇佣军保卫上海,在
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常胜军”和李鸿章淮军才先后在十里洋场登晚清政治舞台。
直到太平军围攻上海,日本人与上海租界还基本没有什么关系。在上海开埠前后,包括“维新三杰”的高杉晋作都曾到过上海,上海的西化和繁华成为日本人认识西
方文明威力的一扇窗户。直到1862年6月,日本西式帆船“千岁丸”抵达上海,首次开辟了从日本到上海的贸易通商航线。“千岁丸”是幕府向英国购买的多桅
西式快船,船上搭载着包括维新三杰之一的高山晋作、日后的大财阀五代友厚以及在甲午战争前担任日本海军军令部长的中牟田倉之助等各藩人员和大阪商人共53
名日本人。
https://udm1aa.bay.livefilestore.com/y1pOMM42NUgym-fZoE1gMb3HkS0nZa2mEaDni8bh736-y4xuU1a_V1jV_MnXe95M36CzZ9xEGDVmX2JauSAdY0Nr9GVfsJquxPM/nEO_IMG_128%E7%BB%BC%E8%BF%B0-02.jpg?psid=1
当年的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
“千岁丸”人员在上岸后除了与清政府讨论建立领馆和贸易通商问题外,还仔细的调查了上海的租界和华界,由此对清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有了较为直观的认
识。1864年,幕府的西式贸易帆船“健顺丸”再次抵达上海,此时日本已经将上海作为考察开国和攘夷孰对孰错的一个标本看待,通商贸易不过是幌子。在上层
利用上海研究世界的同时,底层日本人也逐渐听说了上海的繁华与西化,纷纷来到这里淘金,1865至1880
年的15年间,居沪日本侨民逐渐增加,1870年首批7名日侨在租界英领国进行居住登记,至1905年整个租界共有外侨12328人,其中日本人4331
人,已占外侨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自1871年日清友好通商条约签订后,日本明治政府就着手扩大在华的经济、文化势力,并谋求学习西方列强在华谋求殖民利益。1873年日本驻沪领事馆迁到
当时租界中开发较为落后,主要是粤宁籍华人聚居的虹口闵行路,并升级到总领馆级别。此后附近的吴淞路等地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日本人街”。
1875年2月,明治政府命令三菱商社开辟横滨至上海的定期航线,2月17日“东京丸”号定期邮船抵达上海。1876年8月,在上海虹口北京路499号开
设了“东本愿寺”,1877年12月,三井洋行在上海广东路开始首家中国分店。日本的传教团体和大型财阀正式登陆上海滩,标识着日本对上海和中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渗透的“三驾马车”已经开始行动。
1890年,日清贸易研究所在上海创办,这是在上海的第一个对华情报机构。创始人是第一个在华间谍机构汉口乐善堂的创始人荒尾精,实际主持人是后来的东亚同文学会创始人根津一。日清贸易研究所毕业的猪田正吉等九人在甲午战争中因间谍行为被清政府处决。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居沪日侨和日本企业和宗教团体气焰日益嚣张,虹口俨然成为一块由日本人统治的“飞地”,整个区域充斥了日本人的语言文化甚至衣食住行风格。
随着国力的增强,日本也开始同沪上的其他列强在经济、文化乃至政治方面进行明争暗斗,例如在中日间海上航路的控制问题上,三菱汽船公司就依靠日本政府的支
持,最终将英美公司完全挤出这条航线,1910年,长崎地方政府建议应该由政府主导建立一支强大的快速商船队,增强中日间的海上交通,并准备在特殊情况下
为日军提供强大的兵员物资海运能力。1923年日本邮船在政府每年215000日元的补助下用两艘超过5200吨的豪华游轮开辟了长崎至上海的“中日联络
航线“。
实际在1905年取得日俄战争胜利之后,日本便着手利用中国各地的日侨建立一支潜在的侵略军队,1907年8月1日,日本外务省宣布将在上海天津等五个中
国城市成立“日本人居留民团”,9月1日,上海日本人居留民团成立,居留民团拥有独立的行政权,属于日本上海总领馆监督控制下的“自治团体”。
https://udm1aa.bay.livefilestore.com/y1p221-7yCDeXhlHz5wwZXiAKNgsgfHRF1SZhrhFEzUa5urwXvab56V1mnG9x5Vjqcmo85R-znBFGe0Tb73uqQuTuvB2PLJNkKw/nEO_IMG_128%E7%BB%BC%E8%BF%B0-05.jpg?psid=1
戴礼帽者为日本居留民团团员,戴钢盔的是日本特别陆战队员,被搜查的则是中国的和平居民
最初日本人居留民团主要负责兴办教育,但是从其迅速从日本国内引入包括剑道和健身操在内的对学童和市民的军训教育来看,日本人居留民团从建立之初一开始就
带有很强的军事动员色彩。随着1915年日本炮制对华二十一条,中国民间的反日活动和自发的抵制日货运动蓬勃开展,日本人居留民团进一步剥下了“民间组
织”的伪装,开始组织所谓的“自卫组织”“町内会”,随后又以退伍军人为核心组成了“准备在特殊情况下自卫并协助日本军”的“自警团”和“在乡军人会”。
到1925年五卅运动风起,日本总领事趁机要求居留民团将“町内会”“自警团”和“在乡军人会”交由日本海军陆战队方面控制。
https://udm1aa.bay.livefilestore.com/y1pl0bittQ3TgCBND_Lpra-p-1UjJAdiSknjwOxE2QIsCt1ZqW1YoVSpp8WQiqNsOQ9MKNw0e3j_YrCGU4V7FlJG2-JzpqtcOWS/nEO_IMG_128%E7%BB%BC%E8%BF%B0-04.jpg?psid=1
1930年1月20日,500余日本居留民在日本驻沪领事馆集会,提出压制抗日行动等无理要求,随后这500余人又在上海市内进行示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