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三菱接棒:不可能的任务
日本陆军最初的双发战斗机“屠龙”明显是失败的开始,与陆军想象中的“万金油”相比,“屠龙”却是一副“烂泥扶不上墙”的样子。失望的陆军航空本部在昭和十六年五年向三菱重工发出了研发新型双发战斗机的命令。
陆军的双发远程战斗机最初准备用于南洋作战,陆军在制定南洋入侵计划时,考虑到陆航为地面提供空地支援需要长途奔袭,而前方的轻装部队也没有装备和时间建
造前进机场,这就要求为之护航的战斗机必须拥有超过陆航九七式重爆和海航九六式陆攻的航程。昭和十五年在中国大陆战场被海航“零战”驳了面子的参谋本部,
也严令航空本部迅速难处陆航自己的远程护航战斗机来。
开战之初,陆航却发现手中的两款“远程”战机都是“绣花枕头”:Ki-43“隼”式单发战斗机,由于陆航强令其满足800Km的奔袭航程,结果机体结构强
度下降到无法使用的地步,不得不进行紧系改装,而Ki-45“屠龙”由于速度慢机动性差,自己倒成了敌方勇者刀下的死龙。
对川崎重工彻底失望的陆航本部干脆炒了川崎的鱿鱼,恰在此时,著名的“百式司令部侦察机”或者叫Ki-46投入使用,这款高速远程侦察机的优异性能给陆航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决定改由
“百式司侦”的设计厂商三菱重工担任新型双发远程战斗机的设计任务。
于是在昭和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陆军航空本部向三菱重工正式下达了“远程战斗机”Ki-83(设计编号)的设计任务书,其中规定了堪称苛刻,甚至可以说是
异想天开的设计要求:升限8000米左右,巡航速度下应保证超过1500Km的航程,5000米高度最大平飞时速超过650公里,7500米高度最大平飞
速度超过720公里,要求有两名以上的驾驶员,发动机可以选择“荣104”/“荣114”或“荣203”,能够较为容易的改装同级别的新型发动机。
作为双发重型战斗机,陆航要求Ki-83拥有能够攻击敌方重装甲四发轰炸机的火力,至少装备两挺7.7毫米的后部防御炮塔,机体应装备密封设备、装甲防护以及自封防火油箱。陆航还特备要求三菱研制供Ki-83在1000Km以上航程中使用的可抛弃保型油箱。
如果三菱真能在Ki-83上实现这一变态的设计需求的话,那么Ki-83将成为一款怪物战机:火力和机动性均傲视天下,前方火力异常强大,后方防护火力优秀,高空跃升能力与水平机动能力均极为出众,而且一改以往日本战机“打火机”的特性,其防御能力令人满意。可以说陆航就是在要求三菱重工造出各国空军理想中的终极高空双发重型战斗机。陆军在“屠龙”失败之后毫不气馁,以一贯的机械和强硬向自己的“万能双发战斗机”理想前进,但是被这股牛劲拽着的三菱看着手里整理好的军部设计要求,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简言之,陆军要的就是一型武装强大,速度出众,航程极远的超级双发战斗机,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双发机天生的身宽体胖,提升火力将进一步提高机体重量,
对于提高速度和航程均不利,另一方面,提高航程需要的高油料载荷对速度提高也起负作用。面对三大互为削弱甚至可以说不可兼得的性能要求,三菱设计团队只得
苦笑果然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陆军的要求绝对是闭门造车的狂想。
比如其超过1500公里的航程要求就可以说是不切实际的。当时,日本陆航的Ki-43和海航“零战”两款战机都因其超远的航程技惊四座,但就是这二位“长
腿”其有效航程也不过1000公里左右。但是陆军对此却有一套看似理直气壮的推理,既然已经投入实战的单发战斗机都能有1000公里左右的航程,体型大得
多的双发机至少把航程提高各50%吧?1000公里*1.5,这不正好1500公里航程么?
除了拍脑袋定下来的恐怖作战半径外,其他诸如5000米高度时速保持在650公里以上、火力至少装备两门20毫米炮,4挺7.7毫米机枪等要求差不多都是
陆军异想天开瞎指挥的结果,并非来自战场经验或者什么深入科学的研究。唯独只有装备防弹装甲和自封油箱这条,可算作是陆航用飞行员生命换来的教训。
但是骂娘归骂娘,明知道陆军这些要求是完全无视现实的,三菱重工却没有与陆军据理力争,一方面是合作久了,三菱方面清楚陆军刻板和自负,知道说了也是白说。另一方面三菱自己这时候也有些飘飘然,弄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斤两。
1941年的三菱,头顶上罩着不少耀眼的光环,“零战”的强大,一式陆攻的优异战绩,都让三菱和整个日本航空业感觉已经站在世界的巅峰,大有些独孤求败的感觉。再加上成功的“百式司侦”,三菱很想在双发战斗机方面再放一颗卫星给欧美列强瞧瞧。所以,虽然清楚面对军部那帮自以为是的白痴,你认真就输了,三菱
却下定决心。集合起公司最强大的双发战机研发队伍,准备搞技术大会战,搞出一款在航程速度火力三方面都满足陆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设计要求的超级战机。
“Ki-83”的设计团队当时集合了三菱在双发机设计方面的所有精英人物:Ki-46“百式司侦”的设计组长久保富夫再次领衔,而其下也集合了被称为“三羽乌”的杉山三二、水野正吉和加藤清明三位优秀技师,可谓是群英荟萃人才济济。
不过再强大的团队面对陆军变态要求也要犯难,虽然通过优化气动外形,甚至利用发动机废气排放产生一点点动力(这点存疑,印象中最早利用发动机废弃推力的日
本战机应该是海军舰侦“彩云”),但是离完全满足陆军的要求,却还有一段漫漫长路。但久保却很快找到了新办法,那就是削弱陆军未作要求的方面的性能,甚至
是玩文字游戏,钻陆军要求的空子。
三菱团队盯上作为突破口的就是机体防御装甲,陆军的要求是在重要位置设置防弹装甲,三菱的设计团队这里玩了小伎俩,他们将机体绝大部分的装甲防护削减,只
保留发动机舱以及油箱处的防弹装甲,连驾驶舱的装甲也被设置成内置可拆卸式,其效果与正常的外壳表面覆盖式,相差甚远。
当时的日本航空界,弥漫着“速胜论”的浮躁,加上开战初期日本的连战连胜,和航空部队优异的表现,各飞机公司都忙着赶制飞的更快更高火力更猛的新战机,却
几乎没有人花时间去研究如何保障按说是最宝贵的飞行员的生命,可以说三菱Ki-83设计团队这种漠视人命轻视防御的态度,只是日本航空界风气的一个缩影而
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