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肖像

标签:
2012大师赛温布利亚历山德拉宫伦敦丁俊晖 |
分类: 斯诺克snooker |
1975-1988,一个小奖杯。在大师赛草创阶段,它的奖杯就像赛事本身一样,并没有太多光环。若不是1979年进驻温布利会议中心,很难想象这项比赛能达到今日的级别和高度。在最初的十几年间,名将轮流坐庄,大家各有斩获。从70年代的双雄斯宾塞和里尔顿,到80年代的霸主戴维斯,以及人气明星飓风希金斯、眼镜蛇泰勒、旋风怀特等,都有大师赛头衔。不过令人稍感意外的是,这期间夺冠次数最多的,竟然是加拿大老将克里夫·索本。
1989-1993,亨德利杯。1989年,20岁的亨德利首次参加温布利大师赛就一举夺魁,显示了非凡实力。他在半决赛中6比3战胜戴维斯,奏响新老两代球王更新换代的序曲。此后4年,亨德利在温布利未尝败绩,实现了或许是空前绝后的五连冠伟业。1993年,本森&海吉斯公司宣布,如果亨德利能够实现五连冠,那么这座奖杯就归他个人所有。最终,亨德利在决赛中轻取瓦塔纳,“如约”将奖杯收入囊中。
1994年,温布利迎来一个硕大的新奖杯,外形酷似足球世界里的欧洲冠军杯。该奖杯一直使用到2003年,也就是本森&海吉斯最后一次赞助大师赛。这十年见证了群雄并起的时代,威廉姆斯和亨特各两次捧杯,略占上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人辈出之际,戴维斯居然在40岁高龄还能从奥沙利文手中抢走一个冠军,堪称神话。
2004年起,大师赛启用了一个全新的水晶奖杯,该奖杯一直使用至今。奥沙利文是这一阶段的王中王,先后六进决赛、三次夺冠。不过,他的两次决赛失利似乎更令人难忘:2004年,保罗·亨特在2-7和7比9落后的不利局面下奇迹夺冠,而在2010年,马克·塞尔比更是在6比9落后的绝境下,上演了不可思议的逆转。
流金岁月
实际上,大师赛的创办十分幸运。1970年,克莱夫·埃弗顿(BBC资深评论员、英国首席斯诺克记者)正担任英国壁球明星约拿·巴灵顿的经纪人。在一次关于壁球赛事商业赞助的谈判中,埃弗顿偶然提到了斯诺克,因为他那时创办了一本刊物,名叫《比利和斯诺克》,很想为台球市场做点什么。不料对方表示了浓厚兴趣,愿意尝试新的项目。这家赞助商就是大名鼎鼎的加拉赫烟草集团。
加拉赫集团首先用旗下的香烟品牌“公园径”赞助了一项小型赛事——只有四个职业球员参赛,共打18局的循环赛,整个比赛一个晚上就能打完。赛事精华在BBC播出后,反响很好,这让集团决心加大对斯诺克的投入。很快,他们就开始赞助世锦赛。但是,当1975年世锦赛因种种原因转移到澳大利亚举办后,“公园径”便退出了体育赛事的赞助。
不过,之前的成功经历,让加拉赫集团仍旧看好英国国内的斯诺克市场。这次,他们选择了旗下一款经典香烟品牌“本森&海吉斯”作为冠名赞助商,试图使其摆脱相对陈旧的品牌形象,利用体育市场平台寻求新的商机。于是,“本森&海吉斯斯诺克大师赛”应运而生,这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THE
MASTERS”。
1975年,首届赛事在伦敦富勒姆的西部中央酒店举行,BBC小心谨慎,只对决赛进行了剪辑播出,影响力十分有限。第二年,加拉赫集团将赛事举办地移至新伦敦剧院,场地更加宽阔,地理位置也更靠近城里,斯诺克鼻祖乔·戴维斯受邀来到现场,大师赛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然而,真正给比赛带来转机的,是温布利会议中心的建成。
1977年,职业拳击推广人麦克·巴拉特联手生啤酒赞助商,在刚落成不久的温布利会议中心策划了一次四人制邀请赛,帕奇·费根、飓风希金斯、约翰·斯宾塞和雷·里尔顿应邀参赛。赛事借鉴了当年“公园径”邀请赛的形式,赛制短小精悍,一天打完,赛事精华在伦敦周末电视公司播出,依然大受欢迎。赛后,麦克·巴拉特高调宣称:温布利会议中心将成为世界上最棒的斯诺克赛场。
而在此时,世锦赛在克鲁斯堡剧院取得巨大成功,英锦赛也已创办,整个斯诺克市场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这些都让加拉赫集团坚定了信念。终于,大师赛在1979年被带进了温布利会议中心,2500多人的巨大容量,令这项赛事熠熠生辉,在业界迅速奠定了地位。1980年,特里·格里菲斯和飓风希金斯的决赛,吸引了2323名观众到现场观看,几近满座,创下当时斯诺克观赛人数的纪录。
1981年,受邀参赛人数由10人增加到12人,1983年开始改为16人。自1984年起,大师赛施行了高规格的准入制度:只有世界排名前16位的球员才能参赛,赛期也确定为一周,奖金开始逐年丰厚,BBC对赛事进行全程直播,自此,斯诺克进入了最美好的黄金时代,“大师赛”也成为名符其实的最高级别邀请赛。
很长时间以来,这项赛事都被称作“本森&海吉斯大师赛(B&H大师赛)”。由于温布利体育场的特殊地位,“温布利大师赛”的称呼在中国球迷心目中更易被接受。虽然2006年温布利会议中心被拆除,但“继任者”温布利竞技场仍属这一区域,因此“温布利”的叫法得以延续。今年,大师赛移师亚历山德拉宫,那里是飞镖世锦赛的圣地。虽然时过境迁,温布利已成历史,但不变的,仍是这项赛事的超高规格、伦敦球迷热情奔放的观赛氛围,以及不带任何定语的“THE
MASTERS”。
荣誉殿堂
在大师赛史上,亨德利和奥沙利文是进入决赛次数和夺冠次数最多的两个人。两人均9次杀进决赛,亨德利6冠3亚,奥沙利文4冠5亚。两人唯一一次决赛碰面是在1996年,当时亨德利以10-5大胜火箭,拿到第六个冠军。三次夺冠的人有克里夫·索本、史蒂夫·戴维斯和保罗·亨特。
飓风希金斯是进入决赛次数第二多的人,共5次,2冠3亚。在大师赛的舞台上,戴维斯并未能像80年代在世锦赛和英锦赛上那样书写自己的时代,他仅三次打进决赛,幸运的是全都取得了胜利。不过,他这三次决赛之旅却横跨了15年的岁月,的确不枉“天然金块”的美誉。
曾经有6个人做到了连续三年打进决赛,里尔顿、飓风希金斯、格里菲斯、亨德利、奥沙利文和塞尔比。其中亨德利连续6年进决赛,史上最多,其后是飓风希金斯和奥沙利文,连续4年。
过去37次决赛中,共有11次打到了决胜局。其中1991年亨德利逆转哈雷特最为神奇,他在0-7和2-8落后的情况下,居然最终9-8取胜。而保罗·亨特堪称逆转之王,他的三次夺冠都是逆转,且均打到了决胜局。与之相反,奥沙利文则先后三次在决胜局中落败。
决赛决胜局中出现过两次黑球重置的戏剧性场面:1975年首届决赛,约翰·斯宾塞黑球绝杀雷·里尔顿,而在1998年,亨德利打失黑球中袋的绝对机会,将胜利拱手送给了马克·威廉姆斯。
奥沙利文是最年轻的冠军,1995年,19岁零两个月。雷·里尔顿是最老的冠军,1976年,44岁。弗雷德·戴维斯是最老的参赛者,他在1981年最后一次参赛时,已是68岁高龄。
在冠军队伍中,保罗·亨特和约翰·斯宾塞先后于2006年去世,2010年,飓风希金斯也与世长辞。
失败者
奥沙利文5次决赛失利,史上最多。其次是里尔顿、飓风希金斯、格里菲斯、帕洛特和亨德利,他们各有3次失利。帕洛特在温布利大师赛上“扮演了”世锦赛上怀特的角色:他先后三进决赛,但都无一例外负于亨德利。
达赫迪是最悲壮的亚军,他连续两年打进决赛,却均以8-10的微小劣势负于希金斯和史蒂文斯,2000年对阵史蒂文斯的决赛上,更出现了打丢147满分黑球的诡异一幕。此外还有迈克·哈雷特,他在1991年惨遭亨德利逆转之前,还曾经被戴维斯9比0血洗。
第一个打进决赛的亚洲人是泰国球王詹姆斯·瓦塔纳,1993年。14年后,丁俊晖成为第一个闯入决赛的中国人。2007年的温布利大师赛,BBC首次将鹰眼技术引入斯诺克赛事直播,同时这也是中国电视史上首次全程直播英国斯诺克赛事。遗憾的是,中国球迷最终记住了丁俊晖的眼泪。
满分与遗憾
大师赛37年历史上,只有两杆147:1984年的柯克·史蒂文斯和2007年的丁俊晖。两次著名的147挑战失败分别是达赫迪2000年打失最后的黑球,以及亨德利2003年打失粉球,他们俩都错过了赢得一辆价值8万英镑的本田跑车的良机。破百次数方面,奥沙利文傲视群雄,共49次,他在2009年半决赛面对马奎尔时,打破了原先由亨德利保持的大师赛破百次数纪录。
三大赛之争
世锦赛、英锦赛和大师赛是斯诺克职业赛事中最重要的三项比赛,有“三大赛”之称。历史上,三大赛都有冠军入账的球员只有7个人,他们是:史蒂夫·戴维斯、亚历克斯·希金斯、特里·格里菲斯、斯蒂芬·亨德利、约翰·希金斯、马克·威廉姆斯、罗尼·奥沙利文。这其中,亨德利在1989-90和1995-96赛季曾经两度包揽三大赛,戴维斯和威廉姆斯各一次,分别是1987-88和2002-03赛季。
在曾经的世锦赛冠军阵容里,乔·约翰逊、彼得·艾伯顿、肖恩·墨菲、格雷姆·多特和尼尔·罗伯逊等人,在大师赛上毫无作为。当然,也有不少球员只在大师赛中表现优异,而在世锦赛和英锦赛上则无甚佳绩,比如麦克马纳斯、亨特、塞尔比。
而夺取三大赛时间跨度最长的,是戴维斯,从1980年英锦赛冠军到1997年大师赛冠军,其次是奥沙利文(1993英锦赛-2009大师赛),约翰·希金斯(1998世锦赛-2011世锦赛),飓风希金斯(1972世锦赛-1983英锦赛),亨德利(1989大师赛-1999世锦赛)。
前一篇:2012大师赛秩序册
后一篇:丁俊晖vs奥沙利文交手记录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