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乔

标签:
斯诺克世锦赛克鲁斯堡戴维斯乔戴维斯 |
分类: 斯诺克snooker |
20世纪初,斯诺克是一种地位低下的、草根阶层的赌博游戏。与传统而正规的比利(billiards)相比,一切赌注类台球游戏都被称作“普尔(pool)”,难登大雅之堂。这里面有各式各样的玩法,比如金字塔、一条命普尔、黑球普尔、粉球普尔,当然还有斯诺克,一切都围绕金钱的输赢展开。到了1908年,比利协会(BA&CC)发布了第一部综合性台球规则,首次将斯诺克规则纳入,不过,那时候的斯诺克却被称作“斯诺克普尔(snooker's
pool)”。
直到乔·戴维斯的出现,斯诺克才去掉了“普尔”的后缀,变成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有职业组织的、吸引人的竞技项目。
在切斯特菲尔德的一家比利球房里,少年乔·戴维斯练就一身过硬的比利本领,而在闲暇之余,他也流连于各式赌博游戏中。无数次的胜利,让他在当地的矿工阶层中声名鹊起,人们最喜欢看他打球,尤其是粉球普尔和斯诺克。到了后来,用右手打球的乔,已经无敌,于是,他在观众的要求和怂恿下,开始尝试左手技术。不想这样一来,省去大多数架杆器困扰的乔,变得更加无敌。
产业工人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期最常见的群众形式。随着乔的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工人和学生对斯诺克这类的赌博游戏产生兴趣。乔·戴维斯在回忆录中说到:“和比利相比,当时的斯诺克更容易上手,因为这项游戏对大家都很公平,水平低的人也可以赢得赌注。而且,斯诺克比比利耗时短,更轻松,所以在工人阶级中有着很高的人气”。
话虽如此,但大众水平的斯诺克和乔自己的斯诺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在1925年打出单杆96分,距离破百只有一步之遥。在那个时代的硬件条件下,他打出了今天的球手难以想象的杆法和准度。3.5英寸、并无胶边包裹的袋口,还有不算平整的台呢和弹性很小的库边,乔就是在这样的球台上,对技术精雕细琢,为斯诺克日后的连续进攻提供了线路和杆法上的指引。他的精妙技术,不但为斯诺克提升了观赏性,更将一些头脑顽固的比利好手也吸引到斯诺克球台前来。
在职业比利界,沃尔特·林德勒姆是当之无愧的天王,威利·史密斯是绝世高手,而汤姆·纽曼和克拉克·麦克康纳奇等人,都和乔·戴维斯实力相当。但到了斯诺克,情况就有所不同。
1926年,乔向好友比尔·坎姆金建议,组织职业斯诺克世锦赛。由于此前比利协会(BA&CC)一直对斯诺克的地位未予认可,职业赛事的推动十分困难,比尔·坎姆金和乔·戴维斯策划了一个完美的方案:向所有受邀参赛的球员收取报名费,这些钱一来用来购买奖杯,二来等决赛之后,作为奖金分发给冠亚军获得者。此外,他们还提议允许场外下注,一方面聚拢人气,另一方面也可给“领导们”上交部分利润。最终比利协会的头头同意了赛事方案,第一届斯诺克世锦赛于当年正式开打。
决赛在坎姆金自己的球房进行,乔·戴维斯战胜汤姆·丹尼斯夺冠,赢得了6英镑10先令的奖金,据说换算过来,相当于今天的280英镑。整个赛事进程并不顺利,前后时间跨度超过半年,直到1927年才进行决赛。由于在那个时代,职业比利赛事才是正规项目,斯诺克只能穿插于比利比赛的间隙进行,所以无法制定一个完整而规范的赛程。而比利协会也持观望态度,并未全身心投入。不过,他们还是花了19英镑购买了一座奖杯,并刻上了自己的名字:BA&CC,比利协会和管理委员会。今天,这座奖杯已经被全世界球迷熟知,它每年都在克鲁斯堡被冠军球员举起,但是,奖杯的底座上虽然刻满了历代王者的名字,可在杯体上,却不见“斯诺克协会”的字样。
就是顶着如此偏见和冷落,乔·戴维斯为推动斯诺克发展做着不懈努力。从1927年第一届,到1940年战前最后一届锦标赛,他包揽了全部冠军,也引来大批好手向他发起挑战。1940年的决赛上,面对自己的弟弟弗雷德·戴维斯,乔以37比35惊险胜出,这在他所有15次决赛中,是优势最小的一次。或许在比利界,乔只是若干名好手之一,但在斯诺克这块他辛勤耕耘的土地上,独领风骚的乔·戴维斯,是无可争议的王者。
战后世锦赛恢复,乔只参加了一届。世界大战给英国人带来无比的创痛,斯诺克也不能幸免。在没有比赛的日子里,乔仿佛又回到了青少年时期在产业工人的簇拥中表演球技的日子。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在伦敦的安全地带为民众做斯诺克表演赛。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无敌,导致最后干脆不需要对手,大家只看他一个人打球即可。为了带来更好的观赏效果,乔特意在大厅里放置一面硕大的镜子,与球台形成一定夹角,使得人们不用登高,也能看到台面球路的全景。在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下,乔用自己的技能,给陷于惶恐中的人们带去一点点愉悦。
据说在二战前,英国的球房大多数以比利为主业,每家只备一两套斯诺克用球(22颗球套装)。而到了战后,这个情况颠倒过来,比利用球(3颗球套装)明显减少。有人说,这就是乔·戴维斯的影响力。
进入50年代,乔已经很少出现在职业赛事中。他认为自己年事已高,不再适合竞争,这些闲暇时光,倒是给了他著书立说的机会。他将自己毕生的感悟,写成一本名叫《我怎样打斯诺克》的书籍,献给大众。书中他详细示范了斯诺克的各种技术要领和基本动作,并对竞技规律和比赛心理做了权威的阐述。该书被众多后来人视为斯诺克圣经,其中受益最多的,就是史蒂夫·戴维斯。
后来,英国涌现了很多斯诺克教材,大多以“怎样打斯诺克”为题,但书名里,再也没有出现过“我”,因为大家知道,那是乔。
前一篇:Davis,斯诺克的另一个名字
后一篇:一九八五,巅峰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