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继宏 简简单单的西北汉子

标签:
音乐吕继宏西北演唱会克莱德曼娱乐 |
分类: 我熊 |
吕继宏简简单单的西北汉子
爱唱歌,爱舞台中央的汹涌澎湃。爱牛肉拉面,爱熏染了西北风格的一切。
在歌唱事业上,他自认为是幸运儿,几个关键时刻都有师友提携相助。可他同样勤力付出,没有几十年如一的坚持,就不会有今天的抒情男高音吕继宏。
他简单待人,简单处世,兼具西北汉子的粗犷和艺术家的细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碰撞之中,吕继宏拥有了真实而丰富的人生。
从艺30多年,在北京的首场个人演唱会,吕继宏瞄准了国家大剧院。
从一年多以前着手筹备,一家家落实经费,到一首首曲目选定,推翻再选定,再到请来宋祖英和克莱德曼做演唱会嘉宾,吕继宏直言:“自己从未如此看重演唱会,也从未如此全力以赴迎接这个挑战”。
直到演唱会结束一周之后,他的脑海里思忖的仍是演唱会:“声乐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观众看到的仅仅是落幕时完美的鞠躬和美丽的鲜花,可任何一场演出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的辛酸和努力,在大剧院的个人演唱会犹是如此。”
尽管反馈很好,吕继宏却心存遗憾:“这个遗憾跟工作模式以及与乐队的磨合时间都有关系,我的舞台构思并没有完全实现,新的编配尝试上也有些操之过急。现在反观音乐会的整个筹备过程,实际上是不断与投资人、导演、编曲、乐队以及晚会整体的风格抗衡并最终达成平衡的过程。”
对于音乐,吕继宏称得上完美主义者,可对于生活,他只是一个简单的人,人生履历也简单地可用几个数字来标注。
一碗牛肉面
在大剧院的演唱会落幕之后,吕继宏走到台下与前来助战的好友白岩松热情拥抱。“哥,我知道你这时候最需要啥!”白岩松一边打趣,一边递上一包兰州烟。
来到北京20多年,乡音里逐渐添了几分京腔京韵,可味蕾上对于故乡的忠诚却是始终不渝。
“最爱吃的还是牛肉面、炸酱面和臊子面,最拿手的菜还是拉面、揪面片、包饺子和烙饼”。生于天水长于天水的吕继宏,骨子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西北汉子。他最爱吃面食,到山西演出,能连着吃几顿的刀削面也不腻烦。即便出了国,对于西北口味的依恋也丝毫不减。几年前一次到新西兰演出,一位当地华侨是他的歌迷,执意要请他吃饭。一问最想吃什么,吕继宏脱口而出:“要是能有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就太好了”。结果,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对于新西兰印象最深的竟然是当天去一家西安人开的中国餐馆,“那羊肉泡馍,真是正宗!”这个西北汉子,除了对于面的钟爱,余下的便是西北民歌。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太熟悉,西北民歌张口就来,因为那是长在骨头里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不错。西北辽阔的山野和嘹亮的民歌,孕育的是吕继宏性格中粗犷、淳朴的一面。尽管现在已经是海政文工团的副团长,可他身上没有一点官气。高兴了、不高兴了,都不伪装。“人啊,不要活得太复杂。考虑和顾及太多,会扭曲自己的心态。”作为颇具名气的男高音歌唱家,他身上也没有一丝明星的架子。因此他出门从不带墨镜,爱去街边小店吃饭。他喜欢上一家胡同里的火锅店,环境价格都很平民,可味道不赖,他便常常光临。有一次邻桌的几个大学生认出了他,他倒也不扭捏,直接承认自己就是如假包换的吕继宏。“味道好就去吃呗,何必管它是五星大饭店还是街边小摊。”
这个西北汉子身上还兼有艺术家特有的细腻。比如,他从小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到现在已经积累了20多本。虽然日子难免有温吞水的片刻,可每次翻看过往的点点滴滴,也是一种满足和幸福。吕继宏称自己记的是流水帐,三句半的叙事方式并没什么看头,然而他还是会时常翻阅。“人得时常总结自己,这样才不会犯糊涂。”吕继宏坚信,热爱工作的人必定热爱生活,还会享受生活。闲下来时,他会特别为自己做几道最爱的菜,点上蜡烛,再斟满一杯上等的红酒,悠然自得地满足于普通生活中的简单幸福。
数十位朋友
简简单单的性格,让吕继宏的生活真实而丰富。因为这个性格,他结识下各行各业的朋友。主持人朱军和白岩松这样的“铁哥们”自不必说,就看这次演唱会的两位嘉宾,也都表明了他的好人缘。宋祖英与吕继宏同为海政的歌手,在演唱会上是百分百地友情出演。与“钢琴王子”克莱德曼的结识,也是偶然的缘分。很多年前,吕继宏搭乘飞机的经济舱,坐在邻座的是个老外,再看一眼,他眼睛亮了,这不就是自己在随身听里经常神交的那位钢琴王子吗?他随即问好,并拿出登机牌请克莱德曼签名。至今,这个登机牌还一直被他好好地收藏在家。没想到,一次偶遇竟成就了多年后大剧院舞台上的跨界合作。
这场演唱会,30年来首次在北京,而且是在大剧院举办。在这个富于特殊意义的时刻,吕继宏本打算铆足了劲奉献给观众一场音乐的饕餮盛宴。他根据自己作为抒情男高音特有的音色,特别挑选了一整组国外的咏叹调,一张口就是两三个HighC,保证要让观众过足了瘾。可身边的几个朋友及时劝说,演唱会不是比赛飙歌,观众坐在如此舒适的剧场里,更期待的是优美音乐所带来的愉悦体验。吕继宏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很快便调整了曲目。因为这些朋友,演唱会才有了今天的面貌。“演唱会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专家学者而唱,那就尽情发挥歌者的高音和难度,艺术修养和功力;另一种是为普通观众而唱,什么好听,什么大家耳熟能详就演唱什么。我希望我的音乐会属于后者,能为观众留有余味。”
当然,作为军旅歌手,下军营,送音乐到基层部队是天职。这些年来,吕继宏去西沙、南沙等边疆慰问,最爱的是跟基层的战友们聊天,也因此积累下不少珍贵的友谊。每次下部队十天半个月的时间中都会给他以很多人生启迪。汪洋恣肆的大海面前,每个人都是同等的渺小,每个人都是真实的。吕继宏不无幽默地介绍说:“无论在码头看起来多么宏伟的船,在汪洋大海里航行时,那就像小火柴盒一样渺小。在海上时,就连船上的老鼠都晕,你看着它,它也软趴趴地看着你……”较之一般歌手,他更多地体会到了从军戍边的艰苦,因此就更为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浮华,做作与拿劲与他彻底无缘。
也许,粗犷与细腻只是属于不同体系的标签,还不足以完全概括吕继宏。但有两点是毋庸置疑的——他热爱这个舞台,因为他是天生的歌者,因舞台而生;他爱牛肉面,也爱红酒,他就是如此简单而又可爱的西北汉子。
记忆深处的快乐事
两张歌词助他迈入大学门
1978年6月,西安音乐学院的大门外,几乎每个考生人手捧着一只大搪瓷缸,咪咪呀呀地吊着嗓子。马马虎虎地跟着亲威学了半年声乐的吕继宏手里却只捏着两张皱巴巴的写了歌词的信纸。然而,在他一展优美的歌喉后,便征服了考场上在座的老师。
“你可以再唱一首歌吗?”
“老师,我能先喝一口您的水吗?”
“老师,您的茶沏得太浓了。”
轻松的心态让老师认定他天生是舞台的骄子。他也便成了当年600多考生中的幸运儿。
进入音乐学院后,吕继宏恣意尽情地吸收着有关音乐的所有知识,这里有一个学期30几门课程的紧张节奏,也有书桌上如山一般高耸的课本,当然还有与来自不同院系的舍友们侃大山时的海阔天空……吕继宏至今仍然回味当时充实的生活:“就像海绵一样汲取营养,毕业这么多年了,似乎这块海绵的储备依然取之不竭。”
三年北漂生活苦中有乐
1986年,著名歌唱家王昆到兰州演出。虽然只有一面之缘,但王昆对吕继宏赞赏有加,并留下一句鼓励:“你要是不来北京就太可惜了。”这句话让这个斗志满满的年轻人辗转反侧。是一辈子待在兰州,还是到首都去闯一闯?吕继宏强烈地感受到“北京”两个字的诱惑,对于一个愿把歌唱当做毕生事业的年轻人来说,这种诱惑似乎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北京与理想、激情、希望,融合成为一个词汇。可是,他万万没有预计到,在那个人才流动相对固化的年代,为了一个正式的名额,从兰州到北京近2000公里的里程,他竟然往返奔波了整整三年。
游击队员和北漂是吕继宏正式加入海政歌舞团之前的两个状态。为了调入海政,他几乎把当时的全部积蓄都兑换成了火车票,从北京到兰州两夜一天的火车,一个月要坐好几回。作为海政的非正式人员,他住在石棉瓦搭建的地震棚里,真正体验了一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春天沙尘暴肆虐的时候,他与黄沙作斗;夏天最热时,他又要与桑拿房作伴。“那时候,真苦,可是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