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2016-01-02 16:10:44)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徐强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节课由乡村和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三部分内容组成。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生活环境来展开。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少年期,《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本节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自己获得新知。初中生不喜欢高谈阔论的说教,但能从生活实例中感悟自己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别及演变过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以典型事例的列举感受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树立忧患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聚落的城乡差异,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懂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方法
采用我校绿色全息六步三查教学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成的。此外充分利用实例、图片、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4、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对学、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在讨论分析中主动参与程度、交流意识是否积极并给予鼓励指导。
四、教学过程
状态激励:(课前三分钟)
地理课代表带领大家齐读地理图册上重要地图。教师抽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地理练习册上的基础知识填空题)教师简单点评。
导入:由欣赏聚落美景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及知识主干。
(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
活动1:开展知识抢答,让学生对聚落的基本内容有个初步了解。
活动2:争先恐后话差异
1、
2、
3、
承转: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同样是乡村聚落却呈现不同的景观特点。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
(二)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生:略
师生共同小结。
师:古代的人们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图
师: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
师生共同分析(答案:
师: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形成了较多的大城市,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省会——武汉,武汉这个聚落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武汉发展因素图。
师生共同分析(答案: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
承转:由此可见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聚落景观和建筑风格,我们下面重点探究四种典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三)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图片A:厚墙小窗房──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
图片D:因纽特人的冰屋──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
师:针对教学难点,出示活动建议,对学生活动的任务、方法加以细化。
展示:表格,明确各地环境(主要是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承转:这些地区的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利用集体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安乐窝,大家也利用集体的智慧破解了这些神秘的建筑背后的秘密,独特的建筑风格都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
(四)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聚落也不断在变化,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遗憾。
展示:文化遗产图(丽江古城和威尼斯)
师生共同讨论四合院的变化,思考关于聚落发展与保护的问题。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学生展示:收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