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异草:七十年代的手抄本

(2020-10-08 19:48:07)
分类: 书的故事

一月中淘到的第五种手抄本——《虹桥公墓》,此书并不常见,不像《梅花党》系列有名,不过故事扑朔迷离。开头讲解放初的上海,一家秘密军工厂里的一位女工晚上骑车行进在回家的路上,当她经过荒凉的虹桥公墓时,自行车忽然坏了,这时她遇到一个神秘的穿西装的男人,男人帮她修好了自行车。此后女人每次经过虹桥公墓时都会遇到这个男人,女人渐渐对男人产生了情愫,有次男人送她一张相片和一块表,约女人第二天看电影。女人赴约,因时间尚早,出于好奇,女人按男人给的地址找到了他的住处,住处有一老媪,问明来意后大为惊讶,又看了照片,说那正是自己的儿子,不过早于两年前就死掉了,死后埋葬在虹桥公墓,接下来的情节就围绕这个引子渐次展开,相对于整篇来说,我更喜欢这个序幕。这个故事给人一种民国悬疑小说的迷雾感,有些程小青、孙了红诸家作品的影子,而且所写故事同样发生在上海。此抄本的作者不知为何许人,从作品内容来看,他大概也是生活在上海,他对上海的环境比较熟悉,故事又是民国海派的路子。旧里弄、老洋房、会道门、黑帮、特务——建国初的上海确实为这类惊险反特故事提供了绝佳场景。

最近在读罗伯特•达恩顿的书《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文艺中这样的孤峰别流勾起了我的兴趣,地下文学常常与主流文学迥异,算是对主流文学的一种逆动,但其存在往往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界限,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绵延恒久,永不消失。七十年代手抄文学总体上属于故事性很强的文艺,叙述上采用纯粹式白描,文字很少渲染,但讲究布局谋篇,故事进展节奏较快,情节离奇,预留想象空间,读来有种不一样的感觉。

我小时候住在大西门外凤翥街上一所大杂院里,院子里有个老知青喜欢给孩子们讲一些他下乡时候遇到的故事,他讲的有些故事听起来离奇古怪,但却颇受院子里孩子们的欢迎。有次他讲到自己曾在勐海的一个边远寨子度过了惊悚的一夜,他说那时他住在竹楼上,楼下是牛圈。夜里他被一种的声音扰醒,先以为是楼下牛声,但感觉又不像,渐渐发现声音是自外面走廊上传来的,最后止于他的门口,他披衣起身,拿着手电来到门边,猛地打开门,见一领白衣漂浮在空中一动不动,他惊恐莫名,等回过神来,仗着自己力大,一拳甩过去,白衣轻盈闪开,发出一阵桀桀怪笑,然后飘然离去,只留下他僵立在当场。天亮他把夜里所见告诉村长,村长听闻色变不语,经他一再追问,才支吾说是寨子里的老祖先。究竟是何物,讲故事的人最终也没搞清楚。老知青颇有天赋,讲故事时比手划脚,声情并茂,他的那些故事恐怕也是手抄本的重要来源。

异草:七十年代的手抄本

异草:七十年代的手抄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