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农业发展之我见(177)《人在西非》

标签:
农业发展意见 |
分类: 人在西非 |
a,要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紧建设和恢复农业基础设施。首当其冲的是统一规划,投入人力物力兴修水利等。塞国的劳动力充足,而且价廉,只要有人组织并投入不多的资金,就能见到“吹糠见米”的效果。
传统的土地人工翻整——原始落后、费时费力。
http://s7/middle/459748fdg92eaf93c4506&690
b,要认识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是一个长期建设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人工整地跨越到机械整地,在塞国短期内推行农业机械化不太现实,但又是必然的发展方向,这中间可先允许有一个过渡阶段,也许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渡时期,如借鉴“中国式”的农业发展模式,循序渐进地对过于原始的小农生产进行改造,学习运用中国农村的耕牛犁地的方法。别小看这牛犁地,一头牛一天犁的地,是一个农民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当地的牛是西非达摩牛,个体小,挽力强,适于拉犁,塞国的土壤大多是疏松的沙砾土,易于翻耕。这种畜力耕作的生产方式如在其它国家推行也许会作为时代倒退的笑话,但在塞国绝对是适用的,可让千万农民走出原始农业生产时代,进入到现代农业的过渡期,农业生产效率也会成倍的提高。要实现这种目标也不难,只是在“南南合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中增加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数量,传授驯牛方法,同时增加铁铧犁的援助。
我在塞国见到的铧犁模型,与中国的实物相距甚远,铧犁的关键部位搞错了——好看不中用。
http://s10/middle/459748fdg92eaff78e7a9&690
c,改革原始的农业生产工具。丰富当地农民的生产用具,中国农村的许多农具,特别是现代中国农民使用的一些农具很适合塞国农村引进和运用。如人力踏板式的稻谷脱粒板,对一缺资金二缺机械的塞拉利昂农村是相当适用的。塞国的木料丰富,只要有会做农具的木工传授制作技术即可。
d,不断更新作物品种。农谚曰:“好种出好苗,好苗产量高”,“秧好一半谷”,其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农作物种子具有专利,如能援助一些农作物的高产种子,特别是常规种子(如两系杂交稻能在当地制种也行),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同时引导农民积造和使用农家有机肥料于农业生产,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极大地提高作物单产,也是增加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