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到加拿大,岂能不拜白求恩?#中国作家网#

标签:
历史文化图片教育 |
分类: 天上人间 |

(白求恩故乡格雷文赫斯特小镇的南大门)
中国人到加拿大,岂能不拜白求恩?
公孙奴(陈继共) 图文
只要读过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就知道白求恩在中国的其行其事。笔者这一辈上山下乡者更不用说,老三篇倒背如流。对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有五十多年的崇拜历史,简直是刻骨铭心。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境界多么崇高!仰止之心此生不改、敬佩之情涛声依旧。
2018年8月,踏上加国多伦多探亲之旅。细心的小姨子知道俺夫妻俩的心愿,早已联系安排了白求恩故居行程。原来中加建交以来,白求恩在当地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成了人文品牌。他家故居就在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小镇,距多伦多市仅165公里,立马可到。啊!向往心中的神楷模,您这诞生圣地就近在咫尺!
以前年纪小没弄明白,老师也没说明,仅自己傻傻地想:白求恩一定是三代贫农、苦大仇深,家里血衣好几件。不然凭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穷党穷人打天下?解放全人类!他的医术,定然是祖传秘方?
八路军根据地穷得丁当响,缺医少药,抗日前线伤员前仆后继,急待救治。既然要派医生,为什么不多派些人来?来中国的医生此行为什么只有白求恩一人,而没有红求恩、蓝求恩一群一伙、组织一支规模更大的医疗队?
还有,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两党共派,多大的动静。那么派遣他的加拿大共产党虽然是在野党,但一定很有规模,很有实力,不知道现在怎么样啦?它的前生今世又是如何?是什么样的土壤,才可能产生白求恩这样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英雄不问出处?英雄需要阅读!陪同前行的有泉州同乡会阮先生和二小姨夫,双车一路开进。两边树木夹道,前途一马平川。眼前一幢两层木屋就是白求恩的故居,在繁华街区穆斯科卡街相毗邻的约翰街上,标示十分醒目。1890年3月3日,一百多年前,白求恩在这里诞生,配套的白求恩纪念馆就在边上。
满怀敬意踏入故居,住宅完全保持当年原貌。只是里外增加了白求恩塑像,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纪念馆于1976年建成,参观要门票,有两位洋小姐当解说员。回首四顾,就感觉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大家争先与白求恩塑像合影纪念,摆出许多夸张的动作来。当然,来者还是中国人居多。
第一个心结解决了。展馆图文说得分明,白求恩的父亲不是贫农,而是乡村传教士,其祖父则是加拿大医学院创始人。白求恩出身中产家庭,他从多伦多大学毕业后,先后临床从医和大学任教。可见,他的家庭成份趋高,如果按中国式评定成份,至少应该是介乎于毛泽东中农出身和周恩来资本家成份之间。
中共早期领导人,真正的工人几乎没有。基本上都是富有家庭出身,他们衣食不愁,原本没有革命的动力。只因能外出上学,出国留学,接触马列主义,为了信仰才不顾生死投身革命。白求恩也是类同于此,他原本可以有更安定的生活,可是,信仰和理想驱使着他,走上自己的革命路。
看着白求恩一百多年前的家与设备,孙子都有些惊讶。称得上富足、够劲和典雅。有天有地的别墅,周边的超大空间,花园绿地树木,是百年后今天的中国家庭依然望尘莫及的奢望。古董式的马车、自行车、钢琴、抽水机静静地诉说着百多年历史。我们不禁感叹着白家的物享超前、羡慕白求恩少年时光的欢乐。
从展馆资料分析看,白求恩从小个性倔强,长成乐于挑战,喜欢野外飘泊生活。他不仅是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也是加拿大人眼中的传奇:多才多艺集于一身,烂漫情怀仿佛天成。他自食其力,当过餐厅服务员、消防员、轮船上的锅炉工、伐木工人等体力劳动者,也做过记者、文学青年、年轻画家等上流“知青”社会阶层。1909年,他凭打工攒足学费后,报考了多伦多大学胸外科专业。从此当医生、专家、教师。如此落差极大的工作阅历,不可思议地附于他一人身上。
多伦多大学毕业后,白
求恩于1923年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临床研究生。1928年,喜欢捣鼓的他发明和改进了12种医疗手术器械,成了圈内发明家。1934年是他医疗事业的顶峰,白求恩挤身美洲胸外科医生协会的五人特委之一,论著颇丰成就了业界专家权威。可这样的国际知名专家型人才,为什么要参加革命?尚要更多例证说明。俺在参观中不断思索!不断自问和追问。
1936年,西班牙内战激烈,伤员成堆无人救治。白求恩第一时间得知后,出于人道主义,他马上自愿开赴西班牙,参加战地火线医护救治组。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流动输血站。白求恩勇敢地驾驶救护车,穿越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中奋不顾身,进行救死扶伤。他成了战地救命之神,被誉为白衣英雄。
回国后,白求恩满腔热情地宣传人道主义和着手设立失业者免费诊所,并且发起第一个促进社会化医疗的行动。当他到处奔走演讲时,当局对此麻木不仁,不但不作为、不配合,而且处处限制和刁难。白求恩愤然拍案而起,他经过思考接受了马列主义,参加了在野反对党——加拿大共产党。以白求恩的身份和社会影响,他的入党反响巨大,组织上相当器重。
入党要过组织生活,要参加党员沙龙。就在此时,他在党组织里读了《西行漫记》既斯诺著的《红星照耀中国》和相当报道。白求恩一读放不下越读越想读,他感觉满腔热血已经沸腾,仿佛中国红军和抗日战争在召唤他。于是,共产党员的责任激起他再上火线救治的雄心。应该就是此时,他完成了从人道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之间的升华和扬弃。从此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白求恩设计的战地组合手术台)
白求恩立思立行,他马上向拿大共产党申请获批。可是加共没法提供出国经费,白求恩又多方奔走,自行争取到美国共产党赞助的5000美元,购买必要的医疗器械。两党一家出人一家出钱,于是才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之说。这也解决了为什么只有白求恩一人而来的问题。毕竟,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独树一帜,应者乏人。背井离乡上火线,岂是凡夫能梦圆?
1938年1月8日,白求恩来到中国武汉,周恩来派人护送他到延安。当晚毛泽东接见白求恩并作长谈,白求恩见到毛主席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交上他的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证。毛泽东感概良久,邀请他主管八路军边区医院。但白求恩仅留一个月就上了前线,在晋察冀边区1年多,白求恩出生入死,直接参加11次战斗的火线救治,他不分昼夜抢救伤员做手术,还插空举办“特种外科实习周”,编教材培训人,为八路军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1939年10月29日,前线抬下一名患颈部丹毒合并蜂窝织炎的伤员吴明。此病属外科烈性传染病,人已奄奄一息。医务人员劝已生病的白求恩甭动手,但他听说吴明打死8名敌人、缴获3挺机枪的事迹后,当即兴奋起来,无论如何要坚持亲自做手术。
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因医治伤员吴明过程中,感染脓毒败血症,逝世于河北的唐县。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白求恩大会,毛泽东亲笔写了挽词。太行泣血,黄河泪涌。大写的白求恩光播大地,加上毛泽东《纪念白求恩》文章发表,从此铭记在中国人心中。
关于加拿大共产党现状的问题,笔者在纪念馆几经查寻没有答案,工作人员及讲解员均不得其解。有幸遇到一位国内研究人士正在此地采访,他自行接上话说,一言难尽,一言难尽。
此位不露真名的学者不无调侃地介绍说,加共几经起伏,特别是前苏联解体后大伤元气,现在全国党员也就千把人而已,组织能力和经济实力还不如一个华人三类城市的同乡会强。听后无语,真是令人叹息!

(手挽英雄臂,沾光在心里。)
纪念馆有部约10分钟的录像,值得一看。此片相当生动地记录了白求恩加入八路军野战医院,在第一线抢救伤病员的情景,也记录了他牺牲时延安军民痛哭失声的感人场面。白求恩大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已经成了国际时尚,加拿大政府非常重视这一精神资源的开发,几度拨款修建维护故居。白求恩的光辉形象,已成为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共享丰碑。
白求恩在中国的定位,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在加拿大定位却是老军医、社会活动家、人道主义者、医疗器械发明家、人民教师和艺术家。俺沉思期间,佇立在他高大的塑像下,感觉定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白求恩这种专门利人精神,得到全方位的认可。无论政见,不管信仰,岂问宗派,都感受到他的品德崇高和人格魅力。其实,就白求恩这种毫不利己的个性推理,一个加拿大共产党员称呼已经足够。

开馆以来,纪念馆的留言本佳评如云,多少名人留下评价。但是,笔者感觉没有一个人能超过毛泽东的经典评价: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纯粹”两字重千钧,俺的体会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千古师表,万代楷模。中国人到加拿大,岂能不拜白求恩?此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