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lengshiyao
lengshiyao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023
  • 关注人气:1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显谟

(2017-10-16 19:55:53)

他用58年助黄河水变清,却到去世才成新闻

前段时间“黄河水变清了”的新闻从托克托县河口镇到郑州桃花峪整整1200多公里的黄河中游已然一片澄清一时之间大家都开心的不得了可就在大家都为此开心的时候一位立志“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的科学家却去世了就在1011日,可能知道的人寥寥无几,不像关心戏子那样,这位科学家叫朱显谟他放弃南京的优越生活条件举家奔赴黄土高原的一个偏远小镇在那里一干就是60他把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走了20多遍并三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总结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指导中国黄河治理工作半个世纪直到今天黄河水终于变清了他才舍得离开

其实黄河水变清了我们的确应该很开心因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地可以说,没有黄河就没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然而,慢慢地这条曾经的母亲河

却成了我们的心头大患因为流经黄土高原的它携带了大量泥沙每年16亿吨泥沙进入黄河其中12亿吨流入大海剩下4亿吨会淤积在黄河中这让黄河成为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也成为了一条灾害频生的河流根据历史记载2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人们说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而它的每一次改道都意味着一场灾难不要觉得这离你很遥远因为直到上个世纪黄河还灾害频发1887年黄河泛滥200多万人死亡1931年,黄河泛滥300多万人丧生1938年,黄河大堤被炸

89万人被淹死1200万人无家可归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场景人们不由感叹黄河是“中国的忧患”然而那又能怎么办呢既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那我们就得治理啊中国为了治理黄河的确是花费了巨大的力气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治理黄河了而直到不久前

人们流传的说法还是“一部治黄史也是一部灾害史”一代代中国人想了无数办法却似乎都是治标不治本黄土高原的泥沙依然会倾泻而下黄河依然浑浊无比而就在这时朱显谟出现了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提出:治理黄河的根本是黄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直到今天他去世仍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朱显谟是谁?他1915年生在上海崇明农村从小就跟土地打交道他有课时就到学校去上课放学或者假期就到地里去干活这种古老的耕作方法是真的很累然而收入却极少从那时开始朱显谟就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农民人们都说读书改变命运这正是他跳出农门的好机会啊哪儿还有一辈子赖上田间地头的可朱显谟还真就这样他的成绩极其优异从上海中学毕业老师希望他能报考交通大学可一向听话的他

这次却不听话了他坚决填上了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选择了土壤肥料专业这似乎也拉开了他一生和土地打交道的序幕

1940年大学毕业的朱显谟考入了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他跟着老师侯光炯到处跑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江西......他们一个个地方开展土壤调查不得不说朱显谟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而他的认真好学也深深打动了这位老师在那里他学到了土壤调查工作的根本“四到一问”:走到、摸到、看到、访问到最后问一个为什么其实凡是学土壤的

有谁不知道这个道理啊然而却太少人能做到朱显谟硬是把这简单的几句话践行了一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朱显谟被调入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我们的太多学科落后世界数十甚至上百年那时我们跟苏联交好很多学科就向苏联学习土壤学也不例外很多科学家都把苏联的专著当做权威然而朱显谟偏不这样他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最终他发现前苏联著名土壤学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过程与风化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这一指导中国学者进行土壤发生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居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即该理论仅适于块状岩体上进行的与陆生生物进化相一致的原始成土阶段。他通过对太白山岩生植物的演替以及原始成土过程的系统研究得出了原始土壤的概念并推断出:没有陆生生物的着生就没有土壤的形成;反之,倘若没有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没有生物的进化和发展,当然更没有人类的出现。

朱显谟就这么不断的实地考察再加上史料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朱氏成土学说”按道理来讲年纪轻轻就能有一套带自己姓氏的理论真的称得上年轻有为再这么干个十几年就可以退休颐养天年了然而,1959年为了支援中国大西北建设朱显谟毅然放弃南京的优越生活条件举家迁往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听起来很高级是不是但其实这里就是西北农村一个叫杨凌的小镇生活用品供应奇缺医疗条件简陋落后就连科研成果也会频遭窃取如今的杨凌农村即使到了20年后的1980这里的很多科研工作者

还只能到西安买盐,去宝鸡买醋就连接待外宾的职工食堂房顶还是竹纸棚然而朱显谟并不在意这些他心中急的是黄河治理是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他按照自己一贯的特点立即到黄河中游去考察考察了多个地方之后他和同事提出要在子午岭建土壤侵蚀观测站因为子午岭植被经历明清战乱毁坏后,又经自然恢复而郁郁苍苍,是研究黄土高原植被交替演化和恢复过程、土壤侵蚀的理想之地朱显谟说:这可以为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黄河泛滥解决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找到科学办法然而,当时的子午岭实在是太荒凉

交通也十分危险领导担心出了什么事儿要担责任提出撤了这个点儿关乎黄河治理朱显谟自然不干他说:如撤点,我就不干了然而紧接着“四清”运动就来了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就这样朱显谟被拉出来批判连他的子女也受到了牵连子午岭的观测点也被撤掉了这些并没能阻止朱显谟的研究他开始去实地考察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去跟一个个农民聊天从他们的经验中汲取学问就这样如此大的黄土高原几十年间朱显谟竟然把那些沟沟坎坎走了20多遍不只黄土高原他还三次跨越昆仑山两度进入新疆在经过无数次实地考察后朱显谟把他几十年的研究结果凝练成“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

其内容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就是这简单的28字方略成为了黄河治理的关键依据也成为了黄土高原脱贫致富的科学根本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说:虽然大家都有各自的成就,但现在看来,只有朱先生一人把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大家的心愿和希望,通过28字方略’表达出来了。其原因,一个是他50多年来对水土保持研究锲而不舍的科学的专注精神,另一个是看起来似乎和科学专注相矛盾的群众智慧的吸收。除此之外朱显谟把他用双脚走出来的经验凝结成了200多篇论文以及多本专著《塿土》《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等。这些却是土壤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连很多土壤专家都把它们当做宝由于这些成果他先后获得5项国家及省部级成果奖并获得首届中科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还被评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有人更是为他做传:然而即使如此这个和土壤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头就算到了耄耋之年也依然闲不下来91岁那年他还在《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论文“重建土壤水库是黄土高原治本之道”并提出三条重要建议陕西省省长亲笔致信:“感谢朱显谟院士一生为治理黄土高原做出的重大贡献已批复陕西省水利厅认真学习要应用于陕北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之中97岁那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朱显谟还说:“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重建黄土高原土壤水库是治理黄河的根本就连他的100岁寿诞都和水土保持挂钩201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为他举行了“朱显谟院士百岁华诞暨水土保持战略研究会”101岁那年他躺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严重呼吸衰竭几乎没有知觉整个科室的医生护士手折千纸鹤为他庆生然而,就像他说的“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生命已经到了如此地步的他依然坚持着终于在前段时间黄河水变清了的新闻铺天盖地他为之奋斗了半个世纪的事业终于有了成果他的学生吴普特也就是如今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说:目前(2015年),经过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等工程,黄土高原基本变绿,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依据国内外研究黄河流量与泥沙运送量的平衡值为8亿吨来讲,黄河已经变清,先生的梦已经实现。这次也许他是真的安心了20171011他在医院安详的闭上了眼睛这一年他102

太让我们纳闷心凉的是,明星一条八卦可以让整个微博瘫痪分分钟点赞上百万,可是“黄河水变清”的新闻在微博上激起了些许波澜,这位为国家做出了如此突出贡献的朱显谟在微博上关注的人却极少坐拥5300万粉丝的人民日报也不过几千人点赞黄河水变清了我们都很开心也应该开心,这是关乎我们子孙后代的大事,毕竟有记载可查的“黄河清”最长的一次还是1727年也不过持续了20多天新世纪以来的“黄河清”,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可是,这位用一生致力于黄河水变清的老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应该知道也应该记得有位百岁老人他叫朱显谟他为中国的黄河治理为黄土高原奋斗了一辈子向朱显谟先生致敬!向科学家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科学洗澡
后一篇:食疗排湿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