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要读懂作品,先读懂作者。
周日下午参加了女作家张翎的新书发布会。《每个人站起来的方式千姿百态》和《流年物语》一起发布。两本书是分别由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界强强联合,一起开发布会,对读者和作者都是相当的支持。
每一个作家都有写作的原动力,谈到自己的作品,张翎娓娓道来,阐述她伤痛艺术的表现形式。谈到张爱玲与张翎的区别,她说,不同的写作风格没有可比性,这个没有答案。她喜欢给伤痛留一个出口,而张爱玲则不。
提到张翎,不能不提到《余震》,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才了解到张翎及《余震》,小说要比电影灰暗,看了更加让人镇痛。看了电影好几年了,张翎谈到那个母亲的时候,我眼前依然能记住徐帆扮演的那位母亲,看着盆里泡着的西红柿和和黄瓜,一副恍如隔世的样子。
母亲的一句话,抛弃了女儿,而女儿在伤痛中长大,不断的伤害自己。电影最终是圆满的,这是为了大众的反应,而小说没有可以迎合,而是开放的结局,不给结论,恰恰就是结论。通过文学作品,给伤痛一个出口,伤痛过后,未必治愈,能正常面对疤痕也需要十分的勇气。
张翎说,饥饿和贫穷这类的伤痛,一辈子可能都无法弥补。有读者问她,为什么职业选择当医生,她说那是家人的意愿跟自己意愿的折衷。旅居国外多年,她对中国的看法或许更清晰。她的新书收录了《死着》,与《活着》相对的题目,冯小刚依然改编并拍摄电影,相信又是一场视听盛宴。
参加新书发布会的人很多,有不少人是站在场边,听张翎分享。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抱着大概有十多本书,请张翎签字,张翎老师说,你真是铁粉,连我的处女作都能找到。
青年女作家笛安也跟大家分享了她写作的初衷 ,槐花飘落,诸多美好,却像困境,困扰她的童年,这是她写作的原动力。相信每位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能够坚持不懈的写那么多的文字,或多或少都有一个难以解开或者印象深刻的结。
看毕淑敏笔下的《昆仑殇》,所有的惊心动魄,都附着在她多年西藏女兵的经历上。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面关于棉被、饥饿的描写,无一不是他真实生活的再现。
主持人史航不改以往诙谐的说话风格,花上衣,黑大褂,穿出来现代的范儿。嘉宾陆建德不时插话,从理论上评价下张翎的书。参加一场沙龙,与作家和嘉宾的思想碰撞,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中,收获良多。
整场发布会,我一会拍照,一会发微信,一会又看直播。很多珍贵的内容我并没有听全,幸好有视频回放,可以在回顾中慢慢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