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上大学的时候,最爱逛的是海淀图书城,逛完海淀图书城,四处寻找吃饭的地方,走几里路才能发现一个煎饼窗口,买来吃完,喝口凉水,再挤上拥堵的355路公交车返回学校。
那一年,跟猫猫逛中关村,在北大南门那条街上,拍摄了一张照片,然后到国家图书馆继续拍照,穿着灰色毛衣,蓝色牛仔外套。猫穿着肉皮还是灰色的马甲,戴着玻璃眼镜。她真是个好摄影师,大学时代的照片几乎都是她拍的。我俩还有一件一模一样的T恤,竟然没有拍合影,何等的遗憾。
国家图书馆对面有个批发市场,现在已经关闭了好几年了,在那里购买稿纸,手套,围巾。还记着跟记者团两个朋友一起去逛,我是个灯泡,他俩一路腻歪,如今分道扬镳了,就像那个关闭了的批发市场,没有那么多理由可以说。
在中关村买过电脑,也卖过旧显示器。那一年,高兄弟,宿舍的云,我们三个人抱着一台二手破电脑,到中关村二手市场卖掉了,所得的钱够吃了一顿饭,依然要去卖掉破电脑,要的就是这种乐趣。
我还曾当向导,从北大东门一路走到国家图书馆,那条路真是太长了,我以为只有两站地,竟然那么多站。步行逛中关村,想想也是挺美的一件事情。
第一个录音笔是在鼎好买的,当时先生刚发了第一个月工资,要买个录音笔给我,做采访用。他相中一个三星的,我相中一个红色的,小品牌,节约了100多块钱。此后,这个录音笔反复修过3次,厂家也倒闭,采访的时候总掉链子,现在根本无法导出数据到电脑里面。128M的内存,竟然花了800来块钱,现在都能买1个T的硬盘了。
近些年没怎么去中关村了,住得远,买书上网就可以了,连京东都开始卖书了。听说第三极图书城关闭了,手里还留着一张会员卡。不知道中关村图书大厦还在不?那里也有一张卡。
10多年前,住在北大西门,跟二房东租的一个床位,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在中关村一带溜达,逛新开业的家乐福,到人民大学后面一条街上买书,坐在中关村图书大厦里面看书,到北大百年讲堂看电影,在那里重温了《芙蓉镇》,刘晓庆和姜文的扫把芭蕾真是感人。
据《新京报》的报道说,涵盖昔日著名的电子一条街和近年声名鹊起的创业大街,南起白石桥、北至清华大学西门,全长7.2公里的中关村大街将彻底告别电子卖场这一标签,打造升级版创业一条街。
中关村要转型了,十多年的时间,中关村可能是最不像“村”的村了,新浪、搜狐、百度等大鳄的入驻,中关村出现了太多的现代产业集群。科技金融、创新创业是现在的主流,以往随便摆个小摊卖书、卖碟的低端产业确实应该淘汰了。
中关村,留下的都是模糊的学生时代的故事,如今的中关村,现代而充满创新的感觉,该去中关村看看了,要不就落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