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来北京十五年了,一直有写本书的冲动。究竟选择哪段时间节点成了难题,结婚七年之痒?毕业十年之回忆?读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特别喜欢这个书名,心想,自己也写一本《北京十五年》,多么大的一个标题,写下第一章开始愁下一章。时间是一支减淡笔,记忆越久远,越模糊,而且记忆无法移植,靠的是自身的修复。
回忆本身并不可靠,带着偏见和谬误,而文学恰恰是对回忆的补充,记不住的,可以杜撰,杜撰不出来的,可以移植,把张三的故事安到李四的头上,不会有违和感。
在北京这么多年,一直有一群朋友支持和帮助我。就是学校记者团的兄弟姐妹们,上学时,是倾注理想和感情的所在,毕业后,是互帮互助的港湾,北京十五年,记者团占据半壁江山。
于是,我开始了小说《我的团友我的团》的创作,猫猫说她当策划,她文笔好,连眼睫毛都是空的,懂得太多,人容易累,被人懂,则是幸福。每写一篇,发精彩片段在“季水书房”公众号跟大家分享,给朋友圈的朋友们试读,跟记者团群里朋友们讨论。有的时候,大家会问原型是不是自己,远看像,近看又不是。
写小说里的人,用现实的人轮廓的叠加,就像章子怡的脸、范冰冰的胸、周迅的脚,拼成一个美女,说是谁也不是,说是谁也是。
在写作期间,参加了一个“100天改变自己训练营”的活动,天天在微博打卡,督促自己将写作进行下去。听了几位著名作家的讲座,像写悬疑小说的蔡骏,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网络红人一只特立独行的猫,微博达人萧秋水,生涯训练师古典。
写作是一个充实自己过程,如同跑马拉松,就那样坚持的跑下去,从半马到全马。写着写着,自己会爱上书中的人物,陶醉在自己设定的情节里,把过去生活中每一个闪光的片段都赋予男女主角,让他们去演绎出来,作者当一个忠实的观众。
每一个写作者都有心灵的沃土,去努力挖掘。莫言笔下,高密东北乡是他的福地,希望记者团,也成为我的福地。
片刀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