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读书:我的第一本儿时读物是《呼家将》

标签:
365读书日呼家将文化 |
分类: 品图书影视 |
谈谈读书日:我的第一本儿时读物是《呼家将》
看到微博上大家讨论读书,我才知道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自己这么孤陋寡闻,深感惭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在上初中时候学到的格言。在没学到这个格言之前,所能读到的书甚少,在学到这个格言之后,所读的书也未见增多。回顾自己30岁之前的岁月,所看最多的书就是各种课本和练习题,到现在能偶尔写点文章,只能说是无知者无畏。
年画缩样启蒙:认图不认字
儿时最早读过的书是一本年画缩样,还是借着亲戚是在书店上班的,爸爸去探亲,赠送给他的图画书。书上画的都是当年流行墙上贴的年画的缩小版,有单张的,有成组的。里面有哪吒闹海,张飞喝断长坂桥,蔡文姬,桃花扇等等。这本年画缩样成了我的童年学习的书,妈妈不经意间教一张两张,告诉我图上画的是什么,最后我认识了全部的图画,只要一翻开哪页,我立刻说出该页内容,其实一个字也不认识,是根据图说出来的。在一小段时间,被邻居亲戚们称为聪明小孩。后来这本年画缩样被我当作剪纸的材料,把上面的人物都用剪子剪了下来,再后来,这本书化成了柴锅大灶下面的灰烬。
读《呼家将》认字:预知后事如何
我第一本独立阅读的书是《呼家将》,那时候应该是小学二年级。80年代流行评书,爸妈爱听收音机,我也跟着听。带大鼓书的《呼家将》相当好听,爸爸去城里,在书店买了一套《呼家将》回来,我上了2年小学了,也认识了几个字,听书不过瘾,自己就闲着没事读《呼家将》,章回体小说,带唱词。里面的字认识不几个,一知半解的看,后来竟缠着老爸学习查字典。上课老师讲语文,发现自己竟然认识“如何”,高兴好久。“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两句话是我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话。一大套《呼家将》看下来,确实认识了不少字。想想现在小朋友有那么多儿童读物可看,我的童年却是充满侠义小说。
第一本励志书:《勤奋与成才》
到小学三年级之后,认识字多了,自己独立看的书也多了一点。姥姥给了我一个木头小柜子,舅舅们把一大堆小人书都装在柜子里送给我。记得看过小人书版的《新方世玉》,那个老道皮笑肉不笑,我练了好久这表情,至今都不会这样笑。还看了《霍元甲》、《女奴》等等。这些书都是图多字少,不过瘾。在我这柜子书中也有字多的,有一本书叫《勤奋与成才》,具体什么出版社不记得。这本书现在讲是本励志书,书中都是各行各业事业有成的名人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居里夫人和椅子》,书中说居里夫人读书认真,妹妹们把椅子叠在她背后都不会察觉。玄奘不畏艰险西行取经,怀素练书法秃笔成冢,齐白石27岁开始学篆刻绘画,董必武苦学俄语。从这本书中看,勤奋都能成为人才,典型的励志篇,没有捷径和投机成分。这本书我看了好多遍,所以至今还记得其中故事。不幸的是,被一个同学借读,竟然没有归还给我,说是丢了。严重伤了我童年的心,至今伤痕犹在。
借光读书练速度
初中之后,看的最多的就是课本了。各种途径获取的图书,我都几乎看完了。有时候去亲戚家或同学家溜达,看到人家有本我没看过的书,肯定拿着快速读完。一本民间故事有1个小时就看完了,毕竟不好意思见人家有本书就借走。那个时候经常去姥姥家,舅舅们都上了高中或者毕业了,他们经常看大书,就是金庸、古龙什么写的大厚本的书。可他们都在读,我也读不上,就趁着舅舅出去打球的功夫,我也要读一下《鹿鼎记》。这个借光读书的习惯锻炼了我的阅读速度,现在看一本30万字的小说,也用不了一天的时间。后来实在没啥书可看,把家里买的糊墙纸上的故事,都要仔细读两遍。学校发的补充阅读之类的书,早就读的快烂了。
回头看看我的读书经历,图书资源何其匮乏。见到一本喜欢读的书,比见到好吃的还亲。高中时候几乎没自主阅读过什么书,没看过报纸,看不到电视,听不见广播,每天无休止的作各种考试卷子,为了上大学这个目标而奋斗着。然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上了大学,成了大学生之后,发现自己更像个文盲。智商20岁,情商大概十几岁,这个事情在20岁时候没有意识,现在过完这个阶段,发现确实如此。
长期以来,读书和学文化好像不是一回事。在我成长的环境中,读文学图书是不务正业,看大书是耽误学习。小学没有图书馆,初中依然没有图书馆,即便上了重点高中,依然不知道是否有图书馆。老师会因为一名同学在上物理课读了一本《红楼梦》而撕书打人。文化的匮乏,可以想见。即使到了今天,回到村里,依然没有什么专门卖儿童读物的地方,除了上学,跟着老师学课本,孩子们几乎不知道还有读书这回事。季水2013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