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我的童年

(2012-05-31 15:33:13)
标签:

儿童节

童年

六一

校园

分类: 谈生活百态

童年究竟是从几岁到几岁呢?我不想查资料。按照学校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惯例,小学生属于儿童,再往前追溯,则是学龄前也是儿童,这样我就把自己的童年从记事起算到小学毕业,总共大约12年的时间。

没有上过幼儿园,这样我的童年是完整的两个时期,一个是家里自由玩耍的光阴;一个是读小学的六年岁月。

由于没有上过幼儿园,其实村里就没有幼儿园,在家一直玩到7岁半。这段在家自由玩耍的日子,现在回忆起来真是充满乐趣。

真正自己能记住的故事,大约是从4周岁时候开始的。每年夏天,妈妈都给我买一双新的塑料凉鞋。看见大人穿着拖鞋,塔拉塔拉的,我也嚷嚷着要。妈妈就给把前一年的凉鞋后面的带弄掉,然后我也有了“鞋塔拉”,塔拉塔拉的学大人走路。

村子前面有条细细的小溪,我就跟邻居家孩子们一起去涮凉鞋,穿着塑料凉鞋,站在潺潺溪水中,无比惬意。后来妈妈知道批评了我,说大水来了冲走你咋办,后来就不敢去了。

房前屋后的蜘蛛网很多,我和表哥还有表妹用葵花秸秆制作了一个像笊篱一样的叉子,每天都去收集蜘蛛网粘在叉子上,收集差不多了,就到村口一个水泡子边粘蝴蝶和蜻蜓,然后收集在塑料瓶子里,拧上盖,到家就把蜻蜓倒出来给小鸡吃。蝴蝶基本都放飞,然后再捉。

在父母下地干活的时候,没人看着我,我就自己脖子上挂着钥匙,在家里自己玩。家里有妈妈蒸好的馒头,饿了就吃点,渴了水缸里有水。到了晚上,预料到爸妈要回来的时候,我就村口等着,听见我家牛车的声音,我就大声喊爸妈。天黑了我就带着手电筒,走夜路不害怕,但是怕黑。如果一个人在家黑天了,就打开所有的灯,睡觉也要搂个手电筒。

有一次姥爷到我家来,发现我一个人看家。他担心我会丢了,农忙时候我就去姥姥家了,还能跟表姐玩。

爸爸和妈妈都爱看书,当时家里大人看的小说都是侠义故事:《呼家将》、《杨家将》、《三侠五义》、《月唐演义》之类的。我也不认识字,他们看书我就捣乱,后来爸爸干脆给我读书,整本的《月唐演义》爸爸都读给我听了。

妈妈不愿意给我读书,就教我认小学课本上的生字,认年画缩样上面的图画。我还跟爸爸妈妈一起听收音机,广播剧里放到父母不要孩子的故事的时候,我就会哇哇大哭;要是播放歌曲,就跟着学唱歌,妈妈说当年我会唱《小草》,其实现在我都怀疑自己不会唱。

有一次我觉得收音机外面的凹陷处有土,试图用布擦擦,可是不成功。我就弄了一碗水,把收音机彻底洗干净了。结果可想而知,我家当时最重要的家用电器,被我亲手毁掉了。不知者不怪,并没有因为闯这个大祸而受到惩罚。

到上学前班年龄的时候,我也被送到过学校。当时只有一个学前班,学生有好多个,椅子都不够坐。一次我迟到了,座位被其他同学占了,问老师怎么办,老实说,谁让你来晚了,还不厉害自己抢座位?

第二天,我就罢课了,告诉妈妈说抢不到座位。妈妈也就没强让我去上学前班。

1987年,我正式上了小学。背着舅舅给的军用书包,带着个铝片或者铁片材质的、有图画的铅笔盒,里面装满了妈妈给新削的浅绿色的木头铅笔,散发着木头的香气,这个味道弥漫在我整个童年,是一段无法忘怀的记忆。

开学第一天,班主任王老师笑眯眯的领着我们进了教室,记得是1年2班,我老实地坐在第二排,望着门口的牌子发呆。现在只记得老师说的话:“你是个大学苗子,好好学习,长大了好上大学。”至今都认为是无尚的褒奖和鼓励。

王老师长得很漂亮,教我们语文和数学。慢慢的我发现上学跟在家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各种竞赛……那时候我还不能理解这是应试教育,只是觉得,上学自然要考试,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小学一年级的分班是随机而形成的,一共有三个班,每个班大约有30多个人。到了二年级以后,升级是要按照成绩分班,学号便是你前一年期末考试的成绩。开学第一天,就是去寻找自己的班级,班主任老师拿着点名册,你听到喊你就过去排队,然后浩浩荡荡的跟着老师进入教室。座位是按照身高排列,小个坐前排,大个坐后排。同桌都是跟自己个头差不多的同学,由于每年分班,能有两年是同桌的几率几乎为零,升级还要跟同桌依依惜别,感觉还是蛮悲伤的。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还是三个班,到了三年级就剩下两个班了,而且班里的同学逐年减少,到了小学毕业,两个班总共也就50来人的样子,有一半的人都没有读完小学。

我的小学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叫头号小学。可是按照同年级每个班平均学习成绩的排名,我们两个班在全乡11个小学的排名中,经常一个倒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二。可依然每年分班,争夺这两个名次。

虽然平均成绩不高,但是乡里每年组织的学习竞赛,每个班还是有同学会被选拔去参加。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我都去参加过竞赛,看题目都觉得陌生,更别提什么名次。现在回忆起来,可能那是奥数题,老师们从学习刊物上抄下来,当竞赛题考全乡的小学生。小学三年级发生了一个让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情,就是考竞赛获得了全乡第一名,班主任严重的表扬了我,隔壁班老师也表扬了我,连美术老师都表扬了好几次。自己也兴奋了一阵子,更加努力学习,想保持住这成绩。

到了小学四年级,班主任老师寄予厚望的竞赛,我被当种子选手派出去考试,考了大概全乡第九名的成绩。回来班主任老师说我骄傲了,马虎了,学习不努力了,怎么都没进前三?于是她开始时常的批评我,指责我的马虎,直到升到了五年级,不在她的班里。

五六年级虽然分班,可班主任没有换。高年级的老师对于班级在全乡的名次淡定了许多,不那么唯分数是问。这个时候参加乡里的竞赛轻松许多,像是个过场和仪式,成绩也就是在十名左右晃荡,考成啥样老师也不再表扬或者批评,同学们也不怎么关注。有的同学已经在想着小学毕业之后不上初中,回家跟父母种地,大多数还是想着上初中能分个好班,学校没有的选,只有一个初中可以上。

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庆祝六一儿童节是每年必有的大事,遗憾的是我几乎没有被演节目的队伍选上过,发现自己只有童年,却没有儿童节。

在每年六一的时候,各个小学都要到中心校参加庆祝活动,选拔一定数量的同学组成鼓号队、跳操队、仪仗队,每年都花样翻新出节目。我由于身高不高,体质也不太行,于是或者落选,或者当替补。只有一次跟着学校的大队伍去了中心校,充当走队列的普通同学,在别人表演的时候,我几乎没看到。把妈妈给带的几块钱花光,买了发卡还有冰激凌,没有找到回小学的那辆大卡车,跟几个同学结伴步行10多里地走回家的。这是小学唯一参加了儿童节的庆祝活动,其他没跟着队列玩的时候都是在家放假,父母没有带我去中心校看过表演,儿童节似乎与我无关。

回忆我的童年,有一半是没有束缚的玩耍,有一半是在应试中适应当时的教育制度。在即将告别童年的高年级,学习成为了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每天做着各种很难的题,用机械的思维解决要用三次方程才能算出来的应用题。班主任老师还时常给出些初中的题目让我思考和解答,为中学学习奠定不少基础,去迎接六年考试不断的中学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