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互联网 |
当投资人和创始人不约而同的开始投机之后,web2.0疯狂了。
不要被web2.0迅速增长的会员数和访问量所迷惑,对于新兴的web2.0而言,考验还没有开始。
但凡一个新生事物,总是能迅速的赢得人们的关注,加上媒体等的推波助澜,所以目前无论是从声势上,还是实际注册用户上所表现出来的良好势头并不最终具备说服力,其前景是被高估的。
李彦红说互联网一开始都是2.0的,只是后面回归到了1.0,一点没错。作为一个向传统势力开战的工具,web2.0是不错的武器,但是一旦革命成功,回归却是必然的。
这背后,其实是有深刻原因支撑的。有互联网人士把互联网用户分为鼠标邢用户和键盘型用户,很清楚地描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
假定,鼠标型用户和键盘型用户之间的比例是恒定的,那么1.0的模式(不一定指的是目前这些1。0 的网站,因为很多所谓2.0的网站也在提供1.0模式的服务)无疑会持续成为互联网的主导应用,而2.0只可能成为一个补充。
反驳者将会说,这个比例其实是会持续变迁,键盘型用户必然会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导。短期之内,确实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信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写博客,开始去发布点评,问题时,这是一种正常的波动,还是大势所趋?
我的判断,这是用户对于新生事物勃发的一种短期自适应行为,正如中国股市刚刚诞生的时候,似乎每个家庭都有强烈的愿望成为股民的道理一样。名与利的刺激让所有人的热情在短期内爆发出来。
但是,这样的刺激不会长久,热情退却之后,自然该干嘛还是干嘛去,几千万博客成名得利者毕竟寥寥,热衷于单纯在网上写日记的人也是恒定有限的人群,这就是我们可以期待的未来的稳定状态。
如果还有不同观点,其实大家可以参考一些西方民主化的进程,代议制的政体是一种精英政治,背后对应的是拥有权利的民众放弃自己治理国家的权利,而是委托他人来治理;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政治冷漠症,没有人被剥夺,而是愿意主动放弃自己的投票权。当然,西方也不是没有经过民主化的躁动与狂热,甚至建立了极具破坏力的直接民主政体,但是这些最终都被历史自然选择掉了。
不管在什么时代,人的需求总是分层次的。所以,更为贴近基本需求的1.0模式拥有更为刚性的需求,自然就拥有极强的生命力;2.0的东西,如果永远不能影响现实生活需求,根基是不稳固的。
新浪能够存在,是因为其持续的满足了人们获取资讯的需要;论坛在满足用户浏览的需要的同时,满足了用户群体交流(这种群体交流通常会演化为线下现实中的交流)和尊重的需要(对于相互割裂的博客而言,类似需求的满足是很弱的)。IM的存在,满足了用户点对点沟通的需要,这种沟通价值的最终体现,还是体现在线下接触的可能性
web2.0的出路,在于其能打通和现实的接口:web2.0不是乌托邦,参与其中的用户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短期内可以做到,长期来看其处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超脱的。所以一个博客平台不能很好的帮助其中的博客收获名和利,而指望这些人有充分的热情,一辈子投身其中是不现实的。一个交友网站如果只满足于在网上迅速构建看似庞大而无任何实际意义的网络,也是必然死亡的,这一点,婚恋交友在模式上是没有问题的,而对于很多并不具备该通到的交友网络而言, 其实用户是自己在寻找出路,比如说在网上构建的关系,转到IM,然后通过IM的通到,和现实社会相连,只是这样一来,发现这些网站只是在给IM厂商打工,为IM的用户群编织新的网络;或者就是,最后交友网站重新变成了一个bbs,交友系统只是壳而已,核心价值其实还在论坛上,因为论坛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些固有的通往现实社会的通到和模式。
当然,如果短期之内找不到这样的模式,还有一种办法可以维持用户的热度,就是持续的推出有意思(注意不是有用)的新功能,将用户三分钟的热度维持成三小时,以赢得自己的时间。
实在没有想法,就退回1.0
这样的一幕一幕,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