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老境美
(2009-04-05 20:21:32)
标签:
老境美陶潜苏轼黄庭坚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 |
张毅先生历时四年的博士论文《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第一版)真是写得好,前段时间匆匆读完一遍,今日得闲,翻看之下,珠玉之言玲琅满目。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势由强而弱的一个转折点,表现在文学上,也再无盛唐诗人“带有青春热情和天真的兴象玲珑之美,而是襟怀淡泊、思致细密、情意深遂的老境美”。(页116) 他对老境美的分析尤其深得我意:
从艺术表现来看,老境美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苏轼《与二郎侄书》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苏轼佚文汇编)(同上)
就更深一层次的情感表达来看,老境美所反映的是一种人世沧桑的凄凉和强歌无欢的沉郁,它源于当时作家心里感情中普遍存在的“忧患意识”。(页121)
陶诗落尽豪华的平淡处于淡泊胸襟的自然流露实际上是不可从艺事上求之的。苏轼晚年学陶,而作诗没有老人的衰飒,盖由其天分极高,有“气象峥嵘,采色绚烂”的才情做基础。不然,始于平淡而迄于平淡,无乃太淡乎?苏轼对其后辈说:“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九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与二郎侄》、《苏轼佚文汇编》卷四)黄庭坚晚年作诗直逼陶、杜无意为文之境,以至“人间识与不识,为君折意消魂。”(惠洪《悼山谷五首》其一、《石门文字禅》卷十四)但这种有意识地追求无意于诗与真正的无意于诗并非一回事。陶诗的平淡处于自然,而苏、黄则难免有“造”的痕迹,而且造的方式不一样。苏诗的“造平淡“由气象峥嵘色采绚烂中来,是渐老渐熟后的自然结果,是饱经忧患后老年心境的流露;本于诗人的个性气质,故后染很难学步。黄诗的“造平淡”是由“功夫已多,读书贯穿”而来,取法于老杜的“晚节渐于诗律细”和“无一字无来处”,以词理的细密和风格的瘦硬为特征,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与苏轼相比,黄庭坚这种造平淡的方式不仅易为后人学步,而且更能反映当时文学创作中重理性内省的思维特点和宋诗风貌。(页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