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韵律格式介绍(一)
(2010-02-08 10:10:01)
标签:
古诗词拗句仄韵平仄偏格叶平韵文化 |
分类: 热门链接 |
古诗词韵律格式介绍
根据《唐诗三百首》内容解释,关于五言古体,七言古体格律,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格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格律,现在整理在此,供大家参考。
○(平)●(仄)△(押韵,可叶)⊙△(换仄韵)◎△(换平韵)
一、五言古诗
董文焕谱作图形式:以二、四、六为主,每体各为四句,平列四行,每二四六各字自相排比,在五言古诗中,两句一联,断不能与律诗相混,应该用拗,或拗第一字,或拗第三句,(应平用仄,应仄用平),和律诗区别,或连用三个平声字,或四个仄声字。
凡隔句为黏对,两平两仄,一平一仄者即转也,凡本句为起承,皆一平一仄,其两平两拗即拗也,黏对者横数,起承者竖数。
凡句首第一字无分正拗平仄,俱可不论,古律同。
五言以不转韵为主,五言以首句不用韵为主,次句或正或拗皆对也。
五古拗体式:
1、
●●(仄起)○●(仄承三四拗)●
2、 ○○(平起)●○(平对三四拗)○
3、 ●○(平黏)○○(平黏三四拗)●
4、 ●●(仄对)●●(仄对三四拗)○
五古正体式:
5、 ●●(仄黏)○○(平承转黏)
6
7
8
五古近体式:
9、 ●●
10
11
12
13
14
15
16
二、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以转韵为主,首句以用韵为主,次句或正或拗,不用韵者对也,同用韵者黏也。
清•王士禛论七古平仄:七古自有平仄,若平韵到底者,断不可杂以律句,其要第五字必平,第四第五字平仄即合,第二字可平可仄,然不如平之谐也,古人多用平。至其出句,第五句多用仄,如间有用平者,则第六字多仄。总之出句第二字平,第五字仄,其余四仄五仄亦谐,落句第五字平,第四子仄,上有三仄四仄,亦皆古句正式。古大家亦有别律句,然出句终以二五为凭,落句终以三平为式。若换韵者已非近体,用律句无妨,大约首尾腰腹,须铢两匀称为正。
翁方纲说:有神气在第六字者,有神气在第四字者,第二字者,有神气并在上句者,有神气并遥唱在前段,句句劲放,实句句迥合,照这样说来,无论五七言古诗,虽然注意不杂律句的句法,要用和律句相别的句法,那就要运用拗句,因此有三平、三仄、平仄平、仄平仄等句。但在气势充盛的当儿,只要声调铿锵,也尽不必拘泥这些规律。必无纯以硬语盘空者。无论五七言古诗,虽然要注意不杂以律诗句法,要运用拗法,因此有三平,三仄,平仄平,仄平仄等句法。
七言古诗董谱:
1、
○○平起●●仄承○●○平韵正句
2、 ○○拗对○●对拗○○○平
正句
3、 ○○黏
4、 ○●对
5、 ●○黏拗○●黏拗○○○平正句 律句
6、 ●●对
7、 ○○黏拗●○黏
●○●仄
双拗句
8、 ●●对 ○●对
9、 ○○黏拗●○黏拗○●●转仄韵单拗句
10、○○拗对●●对
11、●○黏
12、○○拗对●●对
13、○●黏拗○●黏
14、●●拗对○○对
15、○○黏拗●○黏
16、○○拗对●●对
17、●●拗黏○●黏
18、●○对
19、●●拗黏○○黏
20、●●拗对○●对
21、●●黏
22、●●拗对●●对
23、○○拗黏●○拗黏○○●仄
双拗句
24、●●对
25、●○拗黏●●黏
26、●●对
27、●○拗黏○●拗黏●●○平
正句
28、●○拗对●●拗对○○●仄
正句 半律句以第一字第三字皆仄也
29、●●拗黏○●黏
30、●○对
31、●○黏
32、●●对
33、○○拗黏●●拗黏●●○转平韵 拗句
34、●○拗对○●拗对●●○平
拗句
35、●○黏
36、●●对
37、○○拗黏●○黏
38、●●对
39、●○拗黏●○拗黏
●○●仄 双拗句
拗律句
40、○●对
古诗中单句加仄声字,逢双句加平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