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坑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拍摄地(徽州之旅三)

(2014-04-14 08:07:47)
标签:

婺源李坑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故乡

旅游

分类: 视觉之旅

http://s11/mw690/001gT4SDzy6I1MPqKRY6a&690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辛夷坞

2013年根据一部同名小说拍摄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全国热播,引发了无数国人开始集体缅怀自己逝去的青春岁月。电影中主人公的梦里老家在幽静安详的婺源李庄,也就是李坑,这里有见证她爱情的香樟树(老槐树),也有她恋恋不舍的精神家园。

青春的岁月,像一条河,静静地流淌在记忆里,汇成一支拨动心弦的歌。就像婺源的烟雨、老树、田园……,在最美的季节里璀璨地绽放。

2014年的春天,嗅着春雨滋润后泥土的清新,我踏上了那片向往的土地。开始了我的寻梦之旅,我流连在李坑的小桥、流水、人家里,寻寻觅觅……


 

http://s12/mw690/001gT4SDzy6I3qM7uL92b&690

李坑位于婺源县城与江湾之间。是一个以李姓为主聚集的古村落。之所以叫李坑,是因为有一条河流从村中流过,当地土语叫“坑”,李坑因此由来。

 http://s7/mw690/001gT4SDzy6I3qCiN7we6&690

 

走进李坑,正值田野里油菜花开,婺源最美的季节。灿烂的阳光下,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扑进眼帘,色彩炫目的让人心醉。其实,真正走进李坑,还要经过一段喧哗热闹的商业街,才能于繁华热闹的表象外去寻觅心目中的李坑。

http://s5/mw690/001gT4SDzy6I1NDWxiAc4&690

 

     接近李坑,一眼看到了村口的那颗古老的香樟树,树下是一群来自美术院校的学生们在专心致志的写生,让我一下子想起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婺源李庄(现为李坑)的老槐树下,郑微安安静静地向自己的青春告别。没有遗憾、悲伤,只有怀念和心酸,关于那些年的情感和那些年里相伴走过来的人。


http://s1/mw690/001gT4SDzy6I3qFnAys40&690

 

李坑静静地卧在群山怀抱中,一条潺潺的溪流穿街而过,两岸夹溪而筑是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徽派房屋。引人瞩目的是溪流上面架着各种各样的石桥、木桥、砖桥等等。用小桥流水人家来比喻再贴切不过了。


http://s11/mw690/001gT4SDzy6I1NBPwr8ea&690     

 

http://s6/mw690/001gT4SDzy6I1MV3lUpb5&690

 

有的桥连接着两岸人家,出门就上桥,是从此岸到彼岸人家的交通便道。一座座桥连接起无数的人家,也沟通着亲邻友善,骨肉亲情。青青的石板路写满岁月的沧桑。

 

http://s1/mw690/001gT4SDzy6I1N9mlMY30&690

 

http://s8/mw690/001gT4SDzy6I1MWLNv9b7&690

 

 

http://s11/mw690/001gT4SDzy6I1Nm3UTwba&690

村中最著名的桥是“中书桥”。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本村进士李侃升为“中书舍人”时修建的,是婺源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http://s9/mw690/001gT4SDzy6I3804vEY08&690

李坑的建筑风格很明显,是著名的徽派风格。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在村中中间有一座铜碌第。走进房内,看到宽敞高大的室内依然按照传统的样式摆放着,供游人参观。

 

http://s7/mw690/001gT4SDzy6I1N0lm3sa6&690

 

 

http://s15/mw690/001gT4SDzy6I1MXNorI7e&690

村内街巷溪水相同,房屋比邻而建,高低错落,一条溪流穿村而过,天光云影共徘徊。正如一幅楹联所写:“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李坑的山水就像一幅淡雅的山水画卷,碧绿的春水像万古长流,无需丝弦的悠扬古琴浅吟低唱。

 

http://s3/mw690/001gT4SDzy6I1Nau78mf2&690

 

 

http://s15/mw690/001gT4SDzy6I1NbhkSibe&690

 

 

http://s16/mw690/001gT4SDzy6I1MUb7hZdf&690

 

 

http://s13/mw690/001gT4SDzy6I1MZjBfKdc&690

 

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传世著作达29部,在一条幽静的街巷中有一座李书麟故居。

 

 http://s16/mw690/001gT4SDzy6I38pcDWTcf&690

      古老斑驳的老门上贴着新春的春联。一把铁锁尘封了往昔的故事
http://s15/mw690/001gT4SDzy6I54CpfTU1e&690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街巷往前走,一座飞檐翘角的亭楼赫然矗立,雕梁画栋上刻满岁月的沧桑,诉说着曾经发生过不平凡的往事。院中是一座古老的戏台。这是村中心的申明亭,是昔日村民集会的场所。写有申明亭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亭上,两旁对联云:亭号申明就此聚议公断,台供演戏借它鉴古观今

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各县修建申明亭,用于宣讲王朝法制与政令,调处民间纠纷的埸所。凡遇婚姻、田产、地基、斗殴等纠纷,须先在申明亭调解,由里长及年高德召者,在此对纠纷双方晓之以利害,说服双方让步,妥善解决,少数经调解无效者,才移送官府。

 

http://s13/mw690/001gT4SDzy6I1NdcdbK9c&690

http://s7/mw690/001gT4SDzy6I54P8wLAb6&690

http://s9/mw690/001gT4SDzy6I1Nes0KQ78&690
    如今的李坑,也被旅游的热浪席卷着,游人如织,沿街两旁的老宅都变成出售各种当地土特产和工艺品的店铺。深深的窄巷里也办起了农家客栈。让带着梦想而来的人,有偿的做一回青天白日梦。在夜深人静之时,浅浅的感受一回梦里老家的温馨。


http://s12/mw690/001gT4SDzy6I1MYw3SH4b&690

http://s11/mw690/001gT4SDzy6I1N7e4RQ3a&690

http://s8/mw690/001gT4SDzy6I1N7JM0L17&690

http://s10/mw690/001gT4SDzy6I1N8tP3r59&690
      夕阳来临时,喧天热闹的古村,忙碌了一天顷刻疲乏一样,突然间安静下来。天幕拉上了一层淡蓝色的夜幕,空气中飘来梅干菜混合着腊肉的的清香,村中的屋顶冒出一缕缕的炊烟,此刻的李坑仿佛光阴斗转,发着历史的沉香,让人忍不住想去推开那扇虚掩的木门,走进古宅,一探凡俗人家平凡清淡的生活。但我还是止住了略微迟疑的脚步,不忍心打扰他们宁静安详的生活。只是漫步在朦胧的街巷里,静静地体味着人间的烟火气息。我知道,这里是他们灵魂的根,保存着故乡的梦。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他们世代沿袭下来的精神不会变,因为他已经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

    我明白了史铁生的那句话:“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实践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http://s5/mw690/001gT4SDzy6I1NfopIU94&690

 

 
http://s14/mw690/001gT4SDzy6I1NihPQx3d&690

 

http://s7/mw690/001gT4SDzy6I1NgOKsm26&690

http://s11/mw690/001gT4SDzy6I1NsrCUW6a&690

http://s3/mw690/001gT4SDzy6I1Nj9zVg72&690

 


http://s6/mw690/001gT4SDzy6I557wQ6x75&690

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一场相逢,忘不掉了;青春是一场伤痛,来不及了”——致青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