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东晋皇帝是否得到了传国玉玺

标签:
转载 |
东晋皇帝是否得到了传国玉玺
王平客
东晋不是完整统一的朝代,只是偏安江东的一个地方政权,与三国时期的东吴相似,当时的北方中原一带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东晋皇帝一开始并没有得到象征权力的传国玉玺,被中原国家称为“白板天子”。
东晋皇帝一开始为何没有得到玉玺?这要从西晋灭亡说起。
公元311年六月,五胡十六国之一的汉赵国(亦称前赵国)攻破西晋都城洛阳,晋怀帝司马炽被俘,传国玉玺被送至汉赵国都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归汉赵国皇帝刘聪所有。此时的西晋并没有灭亡,也许玉玺仍在西晋新皇帝手中,但公元316年十一月,汉赵国又攻破西晋新都长安,晋愍帝司马邺被俘。从汉赵国两次攻破西晋都城以及消灭西晋来看,传国玉玺被汉赵国得到是没有问题的。
公元317年三月,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称晋王,晋朝得以延续。公元318年三月司马睿得到司马邺被杀的消息,于是正式称帝,是为晋元帝,东晋由此正式开始。司马睿作为藩王,一直远离洛阳、长安二京,且二京失陷时,无人能够将传国玉玺带出,司马睿虽然当了皇帝,但没有了得到玉玺。
公元329年九月,后赵国(十六国之一)消灭汉赵国,得到了汉赵国皇帝手中的传国玉玺。十二年过去了,东晋皇帝依然是“白板天子”。
公元349年四月,后赵国皇帝石虎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病逝,后赵国开始内乱。公元350年闰正月,后赵国武德王冉闵杀掉皇帝石鉴,建立冉魏国,同时也得到后赵国皇帝的传国玉玺。三月,后赵国新兴王石祗在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称帝,后赵国得以苟延残喘。石祗宣称得到传国玉玺,因为有人从邺城逃到襄国,给他带来了玉玺。
这里有个疑问,那就是石祗到底有没有得到玉玺?
笔者认为,石祗虽然当了皇帝,但并没有得到玉玺,因为后赵国末期,冉闵掌控朝政大权,皇帝只不过是傀儡,玉玺不可能被人带走。冉闵还曾发布杀胡令,虽然有人能够逃到襄国投奔石祗,但也是为数不多。
冉闵不久便率兵前往襄国攻打石祗,将石祗包围一百余天。
公元351年二月,石祗不堪围困,派太尉张举悄悄出城,北上蓟城(今北京市),向前燕国(十六国之一)国王慕容儁求救,承诺界时送上传国玉玺。慕容儁派将军悦绾率三万兵马南下襄国,援救石祗。
冉闵听说前燕国派兵来援石祗,也派从事中郎常炜北上蓟城,向慕容儁请求和解。慕容儁当时正想逐鹿中原,也十分关心传国玉玺。慕容儁几次派人威胁常炜,希望他说出玉玺到底是在襄国石祗处还是在邺城冉闵处。常炜坚持说在邺城冉闵处。慕容儁不相信常炜,认为玉玺一定在襄国石祗处,便将常炜囚禁起来。
几个月后,将军悦绾从襄国返回蓟城,慕容儁迫不及待地向悦绾询问传国玉玺的事。悦绾说传国玉玺不在襄国石祗处,而在邺城冉闵处。慕容儁马上派人将石祗的太尉张举杀掉,释放冉闵的使节常炜。
公元352年四月,冉闵在中山郡魏昌县(今河北省无极县东北)的廉台村与前燕国辅国将军慕容恪激战,兵败被擒。前燕国王慕容儁又派辅弼将军慕容评率一万精锐骑兵攻打邺城。邺城里的冉魏国太子冉智、大将军蒋干不敢出城迎战,紧闭城门固守,但城外的将士大都向慕容评投降。
五月,蒋干建议派使向东晋纳降以期得到救援,年幼的冉智别无他法,只有采纳。蒋干于是派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带着降表前往千里之外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向东晋安西将军谢尚求救。
慕容儁为一举攻克邺城,又派广威将军慕容军、殿中将军慕舆根、右司马皇甫真等率二万骑兵,快马南下支援慕容评。慕容儁还担心冉闵在世而邺城军民心有所系,会拼死抵抗,于是派人将冉闵杀掉。
中原大乱时,东晋也派兵北伐,以图收复中原。安西将军谢尚率领的西路军因种种原因,一直驻留寿春不能前行,其督护戴施北上也受阻于仓垣(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戴施听说冉魏国蒋干派人前来求救,便从仓垣一路北上到达棘津(今河南省滑县西南古黄河渡口)。这时蒋干派出的使节缪嵩、刘猗也到达棘津,戴施将两位使节截留,要他们返回邺城去取传国玉玺,方可派兵援救。二人商量,最后由缪嵩返回邺城禀报,刘猗仍留在戴施处。
缪嵩回到邺城,将戴施索要玉玺一事报与太子冉智、大将军蒋干。冉智不知如何是好,蒋干也迟疑不决,担心谢尚根本没有能力前来救援邺城。就在蒋干不能决定之时,棘津的戴施等不及了。《资治通鉴》载,戴施率勇士一百余人从棘津北上,进入邺城。戴施欺骗蒋干道:“今燕寇在外,道路不通,玺未敢送也。卿且出以付我,我当驰白天子。天子闻玺在吾所,信卿至诚,必多发兵粮以相救饷。”蒋干听后也觉得有理,便取出传国玉玺交给戴施。戴施公开宣称派督护何融出城迎接粮草,暗地里将传国玉玺交给何融送到枋头(今河南省浚县东南淇门渡)。
六月,蒋干率邺城内的五千精锐兵马与戴施的百名勇士出城迎战围城的前燕国兵马。包围邺城一个月之久的慕容评派所部三万骑兵向魏晋兵马发起猛烈攻击,魏晋兵马大败,死四千人,蒋干、戴施逃回邺城。八月,“谢尚自枋头迎传国玺至建康,百僚毕贺”。
至八月,前燕国三万兵马包围邺城已近四个月。这时邺城里粮草用尽,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后赵国时期从各地选来的宫女几乎被士兵吃尽。冉魏国长水校尉马愿等人打开城门,迎接前燕国将士入城。蒋干与戴施仍在城中,获知城门大开、燕兵入城,设法缒城而逃。慕容评将投降的冉魏国皇后董氏、太子冉智、太尉申钟及司空条枚等人送至蓟城,冉魏国至此灭亡。
《资治通鉴》载,前燕国王慕容儁获报攻克邺城,“诈云董氏得传国玺献之,赐号奉玺君”。十一月,慕容儁在蓟城登基称帝,“自谓获传国玺,改元元玺”。
《资治通鉴》的记载,用了一个“诈”字,是想表明玉玺已被送到东晋,慕容儁只是谎称得到玉玺。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东晋与前燕国都称,已经得到玉玺,那么谁说的是真的呢?
关于戴施得到玉玺的记载,史书的记述令人难以相信,可以说疑点重重。
首先,前燕国三万骑兵将邺城包围,蒋干的使节缪嵩、刘猗如何才能出得了邺城?
其次,戴施作为北伐兵马,一直被乐弘阻截于仓垣,为何听说冉魏国派使前来求救,就能突破仓垣而北上到达棘津?
第三,缪嵩一人返回邺城向蒋干禀报戴施索要传国玉玺时,又是如何突破前燕国重重包围的兵马,进入邺城的?
第四,戴施率百余勇士从棘津北上进入邺城也很令人生疑。要知道在前燕国重兵包围的情况下,一两个人也许可以寻机混入邺城,但百余勇士要想进邺城,只能靠拼死一战。如果一战,百余勇士岂能敌过前燕国三万骑兵?
第五,戴施得到传国玉玺之后,即派何融带着玉玺出城送到东晋,何融如何又能突出重围,冒险带着玉玺出城呢?
第六,蒋干一直守城不战,来了戴施的百余人就敢出城迎战,实在是无法想象。难道蒋干认为戴施的百余人是天兵天将?从结果惨遭失败来看,显然不是。
最后,邺城城门被马愿打开,慕容评大军进城时蒋干、戴施又能够成功逃脱,更是难以置信。
上述如此重众多的疑点,史书都没有交代清楚,让人不能不怀疑史料的真实性。更令人惊奇的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中关于这一事件的记载,前后也有明显的出入。《晋书》中的《冉闵传》记载戴施率百余勇士进入邺城,得到玉玺后派何融带着玉玺出城送到寿春谢尚处,而《晋书》中的《谢尚传》记载戴施派何融率百余勇士进入邺城得到玉玺奔回枋头,也就是戴施根本没有来到邺城。
上述所有的疑惑以及前后不一致的记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东晋当时根本没有可能从邺城得到玉玺。在那个非常重视玉玺的年代里,东晋皇帝没有玉玺显得不够正统,所以总是要设法对外宣称已得到玉玺,而这些记载正是为了迎合这种需要,由于不是事实,所以写出来时难免自相矛盾。
我们再看看常炜后来在前燕国的境遇,也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慕容儁听悦绾说传国玉玺确实在邺城时,不仅马上释放常炜,还“使诸子就见之”,给常炜“赐妾一人,谷三百斛,使居凡城”。《晋书》载,六七年后,常炜在前燕国官至廷尉监,向慕容儁上疏修改人才选拔办法。慕容儁赞其“宿德硕儒,练明刑法,览其所陈,良足采也”,欣然采纳。慕容儁当初为了弄清玉玺所在,曾对常炜严加拷问(拷问之事,史书上有精彩的记载),后来常炜得到如此礼遇,显然慕容儁真的从邺城得到玉玺。
更多十六国故事,请看《风起云涌十六国》,各大书店、网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