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丁新正
丁新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657
  • 关注人气:6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荆江:“九曲回肠”与“九穴十三口”|在古老的大河边寻觅

(2020-08-21 17:32:41)
标签:

转载


人们习惯称谓之荆江,其区段为湖北枝城至湖南岳阳城陵矶。

因江汉平原地势比较低,历史上荆江段河床的摆动幅度大,河道弯曲异常,洪水期江水常常冲毁河堤酿成灾害,故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每年汛期,长江和汉江洪水进入云梦泽,大量泥沙也被带到了云梦泽,水流流速减缓,泥沙淤积。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淤出小的洲滩,再逐渐淤出大的洲滩。

自春秋战国以来,开始逐步垦殖开发。东晋永和年间,人们为了保护已开垦出的土地不被洪水淹没,在今江陵县城南开始修筑堤防。到南朝时期,洲滩围垦日多,使得云梦泽的水面面积锐减,逼使荆江河段水位抬升,江水自城陵矶开始倒灌入洞庭湖,从此,洞庭湖进入了发展与扩大阶段。

宋代,荆江两岸赖有“九穴十三口”分泄江流。“北岸凡五穴六口,南岸凡四穴七口",通江的大小湖群的水面总面积仍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湖北通志》记载:“荆江九穴十三口分泄江流,宋以前诸穴皆通,故江患甚少”。

荆江九穴即采穴、杨林穴、宋穴、调弦穴、獐卜穴、郝穴、小岳穴、里社穴、赤剥穴;十三口为虎渡口、油河口、柳子口、罗堰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等。

至元、明之后,江北穴口相继堵塞,荆北大堤上下连接,南岸仅有太平口和调弦口分泄于洞庭湖。清咸丰十年(1860年)藕池决口成河。清同治九年(1870年)松滋决口成河,分流入洞庭湖,从此形成近代荆江南岸通过四口(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向洞庭湖分流的格局。

1958年,调弦口筑坝断流。现只剩下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流。

荆江“九曲回肠”,形成年代久远。若从河流学角度论,荆江是历史时期长江河床演变最为典型的河段。其中,上荆江由于河床构造运动与流向一致,河流的纵向流速增强,河岸沉积物胶结程度也较紧密,故相对比较稳定。

下荆江呢,河水流向与河床构造运动呈垂直相交,横向环流的冲刷作用显著,河岸沉积物也比较松散,易被流水掏空,因而在历史时期逐渐发育成为典型的“自由河曲”,即蜿蜒性河道。其曲折系数达到2一3.57,便弯弯曲曲了。该河段曲折率在我国蜿蜒性河道中居首位。而其中的孙良洲弯道河道长度为20余里,直线距离不到1里,曲折率却高达25度。

这个位置极特殊也挺有趣:若在孙良洲河弯最窄处的一侧作个对比,一是人步行,一是乘轮船同时向另一侧迸发,步行者到达后可从容吃一顿饭,轮船才姗姗来到。

尚在九穴十三口分流洪水的年代,九穴十三口因泥沙淤塞,眼见分流作用越来越小,人们索性先后堵口筑堤,进一步扩大了耕地面积。明嘉靖年间,最后一个位于北岸的"郝穴"被封堵,至此,形成了连成一线的荆江大堤,也形成了单一的荆江河槽和广阔富庶的江汉平原,云梦泽彻底消亡。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