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454)《红楼梦》人物的【原籍、方言、食品、地址】的复杂性

(2020-05-13 21:00:47)
标签:

转载

    作者【描写人物】最成功的方法是使用该人物的【家乡方言、食品、地址】,使人物【生动活泼】,具有【乡土风味】。
    中国有【好几个省份的红迷】分别在《红楼梦》中发现了【他们家乡的方言】,这是不争的【事实】,任何一名诡辩家都诡辩不了。

红楼梦有【几种主要方言】呢?
(1)一位湖南红迷写道:
    红楼梦的【娄底方言】是存在的,是客观事实,至于作者是谁,需要进一步考证!我是娄底人,也算是红迷。(择自网上)
(2)1979年,戴不凡先生,论证《红楼梦》作者是"难改吴侬口音的石兄",曹雪芹只是改作者而非原作者。但却遭到围攻。(择自网上)
1994年王稼东先生的《〈红楼梦〉吴语初探》,1999年秦一民先生的《〈红楼梦〉里吴语多》这两篇文章,大大增加了"吴语例子",……
(3)也有人提出了【北京方言】,举出一些例子。(网上有)
(4)还有人提出了【山东方言】。也举出一些例子。(网上有)
(5)还有人提出一些【满语,东北话,蒙族食品】。
(6)至于【地址】,南至【交趾(广东)】,北至【弱水(古代黑龙江)】,还有【姑苏、杭州六桥、长安公子、好几个关夫子坟】,……
(7)【食品】有【东北的"寻鳇鱼、鲫鱼",蒙族的"牛乳蒸羊羔、生吃鹿肉",满语"克食"】,【酥酪】【豆腐皮的包子】……
----以上这些,【都是事实】,必须承认,而且需要解释。

【江南甄家宝玉】是哪里人?【黛玉】是哪里人?【湘云】是哪里人?【体仁院总裁】是哪里人?【他们的亲属】是哪里人?【批书人】是哪里人?
----这些都需要解决,《红楼梦》才能完全透明。(其实,我已经写过许多次了,本文再系统化一些,也有些新内容。)

先看一个图片
 [转载](454)《红楼梦》人物的【原籍、方言、食品、地址】的复杂性

这张图,已经明确的显示出来,【湘云】会说湖南方言【兰芽】,在湖南生活过;【黛玉】的批语为【我阿颦】,家乡在杭州;【江南甄家宝玉】说的【俺】是山东方言,家乡在山东。
----从哪一位说起呢?思考再三,还是先从山东说起吧。

一、【山东方言】的来源
注:本人不是山东人,网上山东红迷举出的哪些例子,我都不懂,只好少谈网上哪些例子。仅仅举几个【十分明显】的简单例子。尚不知是否有错误。

(1)林四娘故事中写着【山东】:
宝玉道: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众人道:"好个'走'字!便见得高低了。且通句转的也不板。"
宝玉又念道:    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折陇头麦,日照旌旗虎帐空。
             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

----这段,写的是【江南甄家】的家史。
【明年】指:【明朝】的【某一年】。具体说是:
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第二次攻入河南、山东等地,昌邑失陷,史称"壬午兵燹"。在此次兵燹中,李士桢的父亲姜演、兄姜士枟、族人姜惺法、姜恂法等皆壮烈殉难,23岁的姜士桢被清军掳去。崇祯十六年(1643)初,清军班师,李士桢随军来到辽东,被正白旗佐领李西泉认为义子,遂由姜氏改姓李氏。(此段择自网上)
----这是(皇太极、多尔衮)时期,清兵抢掠【山东】的情况,不是"苏、杭"的事情。
【山东】是作者的老家。这次抢掠,【李士桢父兄战死,李士桢被俘】,被清军俘虏到东北辽宁,沦为【清军的家奴】。
李士桢【本姓姜】,投靠清军将领【李西泉】之后,【改姓李】,并加入【旗籍】。
----从此,李士桢学会一些"东北话和满语"。
注:林四娘并不是山东人,而是四小姐【惜春】,是【林如海的妾】,即江南宝玉的妾。

(2)癞头和尚【说山东话----累及爹娘】
……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甲戌侧批(甲辰夹批):奇怪!所谓情僧也。】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列】〔夹独)疯则疯矣,而语言实有深长意味。

山东方言对父母的称呼:
突出辈份,老少分明。如,对长辈,称父亲为"爷"、"爹"、"爸"、"大",母亲为"娘"、"妈",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奶奶",其上每长一辈,前加一"老"字以示区别:称曾祖父为"老爷爷",曾祖母为"老奶奶";高祖父为"老老爷爷",高祖母为"老老奶奶"。对晚辈,称子为"儿",女为"闺女",子之子为"孙子",子之女为"孙女",其下每下一辈,加一"重"字以示区别:重孙子、重孙女;重重孙子、重重孙女。
----癞头和尚说的【爹娘】,是山东人对父母的【典型称呼】。
癞头和尚是出家后的甄士隐,英莲是【封氏、秦可卿等等】。

(3)贾母口中说的【去见你娘】
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
----说明贾母是山东人。

(4)作者说【山东话】---【爹娘】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戚序夹批: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甲戌夹批(戚序、蒙府夹批):悲险之至!】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戚序(蒙府)夹批:探卿声口如闻。】
----这两个【支曲】中都含有山东称呼【爹娘】。  

山东方言对女子出嫁后的规定:
对于妻子来说,称呼丈夫的一切亲人,一律随丈夫,也就是说,如同称呼自己的亲人一样。如,称公公为"爹"、"爷"、"大"、"爸",婆母为"娘"、"妈",夫哥为"哥",夫弟为"兄弟"、"弟弟"。
对于丈夫来说,称呼妻子的亲人也一律随妻子,如,称岳父为"爹"、"爷"、"大"、"爸",岳母为"娘"、"妈",妻哥为"哥",妻弟为"兄弟"、"弟弟"。对于夫哥夫姐(大伯哥、大姑姐)来说,称呼弟弟的妻子也像自己的妹妹那样,称为"二妹妹"或者"二弟妹"。对于姐妹的丈夫来说,称呼妻哥、妻弟的子女,也一律像称呼自己的兄弟姐妹之子女一样,称为"侄子"、"侄女"。

----元春和探春,都不是山东人;但是嫁给了山东人。按山东的礼节,作者使用【爹娘】来称呼妻子的父母。

(5)贾母说的【重孙子】
贾母也笑道:"可是,我那里记得什么抱着背着的,提起这些事来,不由我不生气!我进了这门子作【重孙子】媳妇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孙子媳妇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凭着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

按山东方言:
子之女为"孙女",其下每下一辈,加一"重"字以示区别:【重孙子】、重孙女;重重孙子、重重孙女。
----此处贾母说的【重孙子媳妇】,合乎山东方言。

(6)孩子称呼刘姥姥为【老奶奶】
孩子又叫道:"周大娘,有个【老奶奶】来找你呢,我带了来了。"  
----这个称呼符合山东方言。

(7)《甲戍本》中的【东鲁】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戌眉批(甲辰夹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东鲁】正是李士桢的老家(山东昌邑)。

(8)苏州织造【李煦】,曾经四次接驾。(符合红楼梦江南甄家)
李煦是李士桢长子。

(9)李煦献给康熙一个【戏班】
----这是【十二官】的原型。

(10)李鼎的戏班演出【长生殿】(红楼梦中出现【长生殿】)

(11)李炆管理大观园
1684年,康熙扩建(畅春园和中南海)。
李炆任畅春园主管。

(12)【盐课林老爷】
符合李士桢五子【李炆】简历:
炆,士桢五子,行六,字晓庵,任畅春园总管,逢差佐理【两淮盐漕事务】。

(13)【五奶奶】出现
【五奶奶】符合李士桢【第五位夫人----(白氏)】。

(14)金钏的母亲【白老媳妇】
符合李士桢【第五位夫人】(白氏),正好是【李炆】的母亲。说明金钏是李炆的夫人。

(15)贾芸的母亲【五嫂子】出现
符合李士桢五子【李炆】的夫人。(【五嫂子】是【佟氏--宝钗】)

(16)【英雄俺】出现(见上面的附图)
在(凤姐出场)时: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甲戌眉批:另磨新墨,搦锐笔,特独出熙凤一人。未见其人,先使闻声,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也。】
----【英雄俺】是凤姐丈夫,山东人,并不是凤姐。
(这条批语的详细解释,需要单独写一篇长文章,本文不能细说。)

【俺】是(山东方言)
人称代词
我,我们,我们的=俺an,个别地方发音为nan
你,你们,你们的=恁

此处的【英雄俺】,就是山东方言的【人称代词】。
----说明【英雄俺】是凤姐的丈夫。

【一任俺】出现在戏曲中:
宝钗便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庚辰(戚序、蒙府)夹批:此阕出自《山门》传奇。近之唱者将"一任俺"改为"早辞却",无理不通之甚。必从"一任俺"三字,则"随缘"二字方不脱落。】
----由于鲁智深是山东人,【一任俺】是说鲁智深;但作者经常使用【双关语】,【一任俺】也暗指"甄士隐出嫁,成为癞头和尚"。

(17)【俺】只念木石前盟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俺】是"人称代词",此处代表"体仁院总裁甄家的宝玉(贾雨村)"。不是【英雄俺】。

(18)此外,还有【馒头庵、善才庵、达摩庵、栊翠庵、地藏庵、卢雪庵】出现。
其中的【庵】都有"多笔"现象,说明【庵、俺】是红楼梦【避讳字】。这些【庵】都是【英雄俺】。

(19)交趾怀古
缅怀【广东巡抚李士桢】。

(20)探春嫁给【镇海统治少君】(程高本)
----【镇海统治】是广东巡抚李士桢;【少君】是五子李炆。

(21)北静王【赖藩郡余祯】
【藩郡】:三藩之乱时的【广东】。
【余祯】:三藩之乱平定后的【广东巡抚李士桢】。
【赖】表示北静王就是【癞头和尚】。北静王的【眉眼】也和【癞头和尚】一样。

(22)江南甄家【说抄就抄了】
符合苏州织造【李煦】经历,被雍正皇帝抄家,发配东北。下场同【石呆子】(冻饿而死)。

(23)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说明林如海已经捐出全部财产,出家了。

(24)贾母80大寿,原型是李士桢夫人【文氏】(终年93岁)。

(25)红楼梦中,【姓李的】最多
粗略的数一数,有:
(李奶奶,李嬷嬷,李婶)----李士桢的夫人
(李守备)----广东巡抚李士桢
(李乡绅,李公子,李纹)----李士桢五子【李炆】(石兄)
(李雏鸾,李纨)----【李炆】的夫人(黛玉)。
(李绮)----【李炆】的妾(宝钗)。
不姓李的(黛玉、凤姐,金钏,可卿,宝钗,袭人,湘云,金鸳鸯,平儿等)----全是【李炆】的夫人和妾。
----这些,都是【李士桢家族成员】。

以上是比较明显的【山东方言】,这些就是《红楼梦》【山东方言】的来源。
还说明了【作者家族】与【红楼梦】的联系。作者的原籍----山东昌邑。

附录:
网上介绍的(山东方言)有:
高低,叨登,刮拉,饥荒才难打,打破灯虎,抖搂着,老实头,记事中,叠叠歇歇,昧下,放诌屁
磨牙,难缠,擎受,缠磨,又待,作业,杀才,寻趁,葫芦,(目+舌)唧,淌眼抹泪,脸子
----本人看了几个,觉得很好,没有全看。
(这些"山东方言"的例子,恐怕没有人能用【吴语方言】或【湖南方言】来解释通。)

二、【湖南娄底方言】的来源

(1)【湘江】
【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的判词)
【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支曲[乐中悲])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题帕诗中,写湘云的一首)
----这些诗词提到【湘江】,说明史湘云是湖南人。家在【湘江流域】。

(2)【兰芽枉带】(见开头的影印件)
----【兰芽枉带】含义:贾兰那小子,我们白带他玩耍了。
【芽】通【伢子】,是典型的湖南方言。
【兰芽枉带】出自《庚辰本》78回,其他版本都改成【兰芳】,变成了女孩子,实在令人遗憾。

说明:湘云就是【宝钗】,从湖南出发,进京【选秀】,后来由于【金玉姻缘】,嫁给【江南宝玉】。最后成为【白首双星】。
(湘云、宝钗)是江南宝玉的【妾】,原型是李炆的夫人【佟氏】,属于康熙皇后【佟佳氏】的家族,住在湖南(衡阳、娄底、宝庆)一带。红楼梦中的【国舅王子腾】原型是【佟佳--隆科多】,也是红楼梦中的【薛蝌】。

无疑,(湘云、宝钗)的存在,是【湖南娄底方言】的源泉。

附录
谢志明先生举了很多例子。如:才刚(第16回)、油皮(第9回)、日头晒着屁股(第39回)、嘴碎(第62回)、闹热(第76回)、响快(第6回)等等。
邓教授也在他的书中举了很多例子,如:磁瓦子(第61回)、娘母子(第29回)、木屐(第45回)、样范(第41回)、益发(第20回)、好生(第17-18回)打尖(第15回)、赌狠(第21回)、洑上水(第57回)过(第51回)等等。

还有人提出:简慢,搅用,四路的,打抽丰,悫que实,
还有人提出:堂客

又一位写道:
我看到谢志明和邓牛顿书中列举的许多湘语,跟赣语完全一样。譬如:躲懒(第56回)、汤泡饭(第62回)、解手(第28回)、好生(第17-18回)、偏生(第26回)、巴不得(第80回)、讨嫌(第27回)、崽(第43回)、劳神(第2回)、懒贼(第9回)、堂屋(第6回)、滚水(第52回)、药末子(第7回)、喷香(第60回)、凉快(第62回)、认了半日(第6回)、筛酒(第28回)撮簸(第56回)、发躁(第77回)、短住(第72回)、歇肩(第75回),脂批中的茅厮、屙屎(第3回)、贼婆(第25回)逗榫(第8回)以及吃酒吃汤(吃念恰,吴语念切)等等。
----以上这些例子,其他地区也有说的,如果是湖南方言,应该都和湘云有关。

三、【吴语方言】的来源

(1)【苏杭】出现
凤姐道:"嗳!往【苏杭】走了一趟回来,也该见些世面了,【甲侧:这"世面"二字,单指女色也。】还是这么眼馋肚饱的。你要爱他,不值什么,我去拿平儿换了他来如何?【甲侧:奇谈,……】
----【苏杭】是黛玉【回南葬父】的地址,说明黛玉【父亲在杭州】。说明黛玉会【吴语方言】。
(2)【我阿颦,阿凤】
出现在《甲戍本》批语中,类似鲁迅小说中的【阿Q】,在浙江地区流行。也类似于【吴语方言】"阿侬"。
【我阿颦,阿凤】又有"亲昵"的含义。表明了批书人是黛玉的亲属。

(3)贾母道:"六桥梅花香彻骨。"
----网上解释【六桥】在杭州西湖,说明红楼梦中的【白梅花】(元春)家在杭州。

(4)批语中的【浙省新发】
庚侧: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
庚眉:此图欲画之心久矣,誓不过仙笔不写,恐亵我颦卿故也。己卯冬。
丁亥春间,偶识一【浙省新发】,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恨与阿颦结一笔墨缘之难若此!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批书人认识【浙省新发】,这位批书人也应是【浙省】的。(但其他批书人可能不同)

(5)《葬花吟》中的【侬】是不是"吴语"?是不是指"黛玉"?
著名的例子是《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网上有学者解释为"吴语"。说:这"侬"字是吴语,这没有疑问吧,难道北方人说"你"也用"侬"字?……

----我只好去查查《汉语大辞典》,又到网上查查,结果查到,使用【侬】字的区域太广泛了。如下:
基本字义编辑
1.古吴语:
"侬"是"我"的意思,多见于旧诗文,古吴语(南朝以前)以"我侬"或"阿侬"表示"我"。
"人"字读作"侬",李白"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的"侬"表示人。
2.现代北部吴语:"侬"是部分吴语区(限上海、绍兴、宁波等)中表示"你"的读音字。
3.现代南部吴语、闽语:"侬"在南部吴语中从古吴语而表示"人",而"人"在北部吴语中读作nyin,不过也有例外,南部吴语中的金华话,兰溪话等方言中"侬"也是"你"的读音,"人"亦作nyin
4. 江淮官话方言。江淮官话滨海话(滨阜小片)"你"的意思,表示尊称。
5. 姓。
6.安徽霍邱、颍上、寿县等周围区域方言:女儿的意思,如:老侬 读音:nóng。
7.贺州本地方言:指我、我们,尤其是指代对话双方的"我们"
8.贵港本地方言用法同贺州。
9.【广东茂名本地方言:小孩子】。
还有,在广西云南交界地区居住的壮族。
……
----上面这些考证,学者们下了很大功夫,研究的够细了,【侬】字在(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都使用,唯独没有提【湖南】?不知为什么?

黛玉是【杭州人】,这不假。但作者写《葬花吟》时,【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甲戌侧批:岔开线络,活泼之至!】跑到这个地方来哭。】
----作者【岔开线络】,这个丫头才是《葬花吟》的哭诉者。
可见【侬】不是黛玉,是【山坡那边的丫头】,此丫头不是杭州人。这个丫头才是【侬】。用的是哪里的【侬】呢?
【丫头】符合【广东茂名本地方言:小孩子】。

作者使用的【侬】字,好像是【吴语】,其实不是;而是【广东茂名本地方言:小孩子】。
----这个【小孩子】是“花魂与鸟魂”之一,是【宝钗】。
这才是作者使用【侬】字的奥妙!

那【鹦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林黛玉素日吁嗟音韵,接着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蒙府侧批:哭成的字句,到今日听了,竞做一场笑话。】
----这条【蒙府侧批】说明,当时“哭成的字句”是他哭的,并不是黛玉。他是谁?是贾母的大丫头【鹦哥】(即袭人、宝钗)。

【茂名】在【广东省】西南部的海边,离海南岛不太远。
【作者】在广东住过的证据是:【探春嫁给镇海统治少君】。(内容在后40回,本人发表过)
也可以用作者父亲李士桢【任广东巡抚】作证。

真真国女孩的诗: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海南岛)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广东,海南岛地区)
(也有版本是【满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这首诗描述的地址【岛云】,接近【茂名、海南岛】附近。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值得深思。

(6)【暖香坞】问题?
----网上有学者写道:坞"北方指土围子、土堡,南方指四面高中间低的处所。书中有"暖香坞""方离柳坞,乍出花房。"杭州西溪有著名的十八坞。……
----这样就把【暖香坞、柳坞】解释成"杭州西溪有著名的十八坞"。把【北京大观园】搬到了杭州。
这是否对呢?
不妨查查《汉语大词典》,【坞】字其中有一条解作【船坞】。我以为【暖香坞、柳坞】就是大观园中的【船坞】。在北京大观园(中南海),有南北两个船坞,与杭州无关。

(7)【宾住】问题?
----网上有学者写道:碧月道:"我们奶奶不顽,把两个姨娘和琴姑娘也【宾住】了。"这"宾住"二字,上海人说"拦牢",杭州官话说"挡牢",西溪人却真正说:"宾住"。证明秦一民先生考证的结论是正确的,而且位置偏向杭州城西。
----这一条,我非常赞成。【琴姑娘】是【琴棋书画】之首,实际就是元春,是杭州人,所以他说的【宾住】了,你考证为杭州话,一定正确。
(好了,网上这三个例子,我看有正确的,有误解的。其他太多的【吴语方言】的例子,我没有能力一一鉴别,到此为止。)

黛玉(即元春等)是杭州人,这是红楼梦【吴语方言】的源泉。

四、满语
(1)【克食】1
择自网上:
红楼梦:莺儿端了一盘瓜果进来,说:"太太叫人送来给二爷吃的,这是老太太的克什。"(108回)
据陈诏先生的《红楼梦》小考(一):"克什",也作"克食",满族语,原意是恩赐。吴振掝(应木字旁)《养吉斋丛录》卷二十四,有一条小注云:"满语,克什,赐也。"(引自《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一辑 388页)

李士桢告老还乡之后,住在北京通州。据网上资料介绍:
【康熙帝南巡北归,曾驾临李士桢宅第,慰劳再三。】
----这次【慰劳再三】,就是送给李士桢【克食】,也包括送给【文氏(贾母)】,因为【文氏】是康熙的乳母,即书中的【李嬷嬷】。应该送给他克食。
(我记得,以前查这条资料时,写着赠送李士桢"克食",现在查不到了。是不是我记错了,也弄不清了?)

(2)【克食】2
此外,李煦奏称:"奴才之子李鼎,蒙允追随哨鹿,因未得见所见,且蒙【赏赐克食】,恩荣已木亟,......"
----李家,得过两次【克食】。

(3)【劳什子】如何解?
【劳什子】,涉及宝玉【摔玉】问题,很重要。网上有人把【劳什子】列入吴语方言,可是没有具体解释。有人泛泛地列入"子尾"词,没有解释含义,不能解决含义问题。
----这个问题,洒家想出一个解法。还是【和满语克什】有关。
[转载](454)《红楼梦》人物的【原籍、方言、食品、地址】的复杂性

 
多数版本写着【劳什子】,己卯本加上注解【东西】,梦稿本干脆写为【劳东西】。

----【劳】有"慰劳",赠送【东西】的意思;【什】有"克什"的意思;【子】有"石头子"的意思,表示【顽石】。
----合在一起,组成:【慰劳】李士桢【克什】的【顽石】。即【慰劳】李士桢【克什】的【皇帝】。
【劳什子】就是【皇帝】,是作者家族发达的【命根子】。也是家族败落的原因,成也皇帝,败也皇帝,因此要【狠狠地摔】,【再砸】,不要这【命根子】了。

(4)【真真国女孩】,实际就是【女真国】女孩,当然说【满语】。
【真真国女孩】就是(宝钗、湘云、芳官等),这是【满语】的源泉。
【李嬷嬷】和作者【李炆(石兄)】也懂满语,虽然加入旗籍,实际是汉族。

(5)小蹄子
【小蹄子】是满族女人穿的【马蹄鞋】。网上有图形。

(6)九国贩骆驼的
鸳鸯嫂子
鸳鸯道:"这个娼妇专管是个【九国贩骆驼的】。
----见(449)【状元痘,荳官】【痘疹娘娘】和【九国贩骆驼的】.RTF

(7)贾雨村原籍
【胡州人士】(原籍在----胡人地区)
兵部大司马(实际是皇帝)

(8)元妃丈夫----清朝皇帝
圣朝无阀事

五、【蒙族】食品和方言

(1)【小骚达子】【生吃鹿肉】
湘云的外号叫【小骚达子】,既是【达子】(蒙族),又是【骚客】。
他喜欢【生吃鹿肉】,这是满族、蒙族的风俗。他本是贾母(孝庄)的【侄孙女】,由于从小父母双亡,被康熙的母亲【抱养】,从此进入【佟家】,成了康熙的表妹。

(2)【耶律匈奴、金星玻璃宝石】
这是芳官外号,也是(蒙族)。(芳官和宝钗)都是史湘云的化身。

(3)还有【卍儿】
也是湘云替身。

(4)贾母爱吃【牛乳蒸羊羔】
----这个贾母原型是(孝庄),是蒙族。

(5)袭人爱吃【酥酪】(以牛羊乳精制成的食品----汉语大辞典)
忽又有贾妃赐出【糖蒸酥酪】来;【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总是新正妙景。】宝玉想上次袭人喜吃此物,便命留与袭人了。
----贾妃赐出【糖蒸酥酪】,说明【糖蒸酥酪】是清朝"宫廷食品",属于"满族或蒙族习俗"。
袭人爱吃【酥酪】,说明袭人属于【蒙族】,是(湘云、宝钗)的化身。

(6)晴雯爱吃【豆腐皮的包子】,与袭人不同,这个属于"汉族习俗"。是不是【杭州习俗】?我不清楚。

(7)史湘云【咬舌】,【爱、二】不分,发音不清楚。
林黛玉嫁给一个【咬舌的林姐夫】(皇帝),也发音不清楚。。
----【爱、二】不分,不仅史湘云一人,还包括【林姐夫】(皇帝),【爱、二不分】属于蒙族说汉语,发音不准确。

六、其他地区方言
有研究者提出:书中还有【河北地方方言、江苏沛县(长安)方言、如皋方言,大量的吴语,还有江西的赣语,湖南的湘语,甚至还有满语、云南方言等。】

有人写道:《红楼梦》语言中还有一种南方方言共有的特点,就是大量的"子尾"词。邓教授在书中列举了不少,我选一部分供大家欣赏:
紫檀架子、神仙妃子、凤辣子(第3回)、地租子(第6回)、马鞭子、新法子(第9回)、手帕子(第19回)、拐棍子(第20回)、茶炉子(第27回)、一坛子、嘴巴子、签子(第28回)、两下子(第34回)、劳什子(第36回)、夹被心子(第40回)、汤婆子(第51回)、当票子(第57回)、毛崽子、小粉头子(第60回)、瓷罐子、多喝点子、灌他十下子(第41回)等等。
----【神仙妃子、凤辣子】是红楼人物;【马鞭子】是"京剧道具",也是"宝玉挨打的工具"。
----其他介绍,太小瞧北方人了。北方人也常用"子尾"词。
像【茶炉子、嘴巴子】北方人也常说。像【瓷罐子、瓦片子】是出土文物。【劳什子】前面已经解过了。
像【猪羔子,兔崽子,狗蹦子,毛驴子,牛犊子,二虎子,傻狍子,野鸭子,嘴皮子,丫头片子,秃小子,小崽子,小伙子,大小伙子,老小伙子,老头子,苞米碴子,粉面子,有两下子(有能耐)……】北方人也能数上几百个。

刘心贞先生编写了一本《<红楼梦>方言及难解词词典》。他在前言中说:"发现《红楼梦》中所使用的【长安方言和沛县的方言】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拉硬屎''肏攘'(音rirang)、'下作黄子''扔崩'等,这些都是地道的沛县方言。"
----【廋驴拉硬屎】是俗语,东北人大概都会说,我没有调查过。【下作黄子】是骂皇帝的。另外两个【骂人话】,是不是【沛县独有】?我不清楚,不能评论。

还有人编造了(集体创作说),用【写作团伙写作】来解释方言多。
----这样编造起来,不知能编造多少团伙,几天就能把作者【著作权】抢光,实在可怕。


其他地区方言,需要用【作者掌握多处的方言】来解释。也和作者家庭成员的庞杂有关。
古代实行【多妻制】,像作者父亲【李士桢有五个夫人】,分别来自不同省份,就要带来【五种方言】。作者自己又有【两个夫人】,又带来【两种方言】,一共是【八种方言】。

像李纨进京,【路过三四个关夫子的坟】,都不在一个地方,每到一地,学来一两句方言,就学会了"三四句"方言。
像薛宝琴说的,"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
----薛宝琴就是【元春】,是李士桢的【儿媳妇】,是【李炆的夫人】,即黛玉。

【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这是李士桢。这从李士桢【简历】中,就能看出来。

李士桢、李煦、李炆简历:
(顺治朝)李士桢走了(七个地方)
顺治四年(1647),清廷在八旗中选举人才,李士桢以贡生的资格参加廷对,中取第十六名,授【长芦(沧州)盐运判官】。
顺治七年(1650),李士桢升任【河东盐运副使】,
顺治八年(1651)升【两淮盐运同知】,
顺治十年(1653)升【安庆府知府】。
顺治十四年(1657)任【陕西延安府知府、广东按察司副使、
顺治16年(1659年),擢山西阳和道副使。
顺治17年(1660年)升山西布政司参政分巡冀宁道。
(康熙朝)李士桢走了(8个地方)
康熙元年(1662年),以荫授内阁中书,在都候选。
康熙三年(1664),李士桢补【江西湖东道】。
康熙六年(1667),升【河南按察使】。
约1668年(石兄--李炆,出生于河南)
康熙12年(1673年)9月升【福建布政使】。次年李士桢取道浙江赴任闽藩,因耿精忠已经在福建叛乱,无任可到。适浙藩出缺,为浙江总督李之芳题留浙省补授。改任【浙江布政使】。
康熙二十年(1681)七月,李士桢内升京堂,不久出任【江西巡抚】。8月2日至【赣省入署受事】,
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李士桢调任【广东巡抚】。
约1682年【探春嫁给镇海统治少君(李炆)】
(1683),李煦调浙江宁波府知府
(1684),【李炆】任畅春园主管,从广州出发,带着【李纨进京】。开始【管理大观园】。(李炆)十六七岁,年龄同贾芸、贾蓉。
康熙二十六年(1687),李士桢离任,原因省略。
某年,康熙慰劳李士桢【克食】。
约1687年,【李煦】任畅春园主管。送给康熙一个戏班。
(1692)李煦接替曹寅出任苏州织造(任30多年,四次接驾。)
康熙三十四年(1695),李士桢三月二十二日卒,年75岁,葬于【通州红果园】。著有《李大中丞政略》十卷。
(另一说:葬于通州城西之王瓜园。)
1716年,康熙55年,【李炆(石兄)死亡】(49岁)
(雍正朝)
雍正帝继位后,雍正元年(1723)正月初十派查弼纳复查李煦亏欠案
(1727)二月李煦再次入狱,交刑部议处。刑部议斩,雍正改作发配关外的打牲乌拉。
----因为(1713)康熙五十二年,李煦曾受总督赫寿之托,为雍正的政敌、康熙第八子胤祀买过侍女五人,
雍正七年(1729),李煦在(东北吉林打牲乌拉)溘然长逝,时年75岁。(如同【石呆子】冻饿而死)

----从李士桢简历看,他【走遍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在【多地做官】,【多次搬家】,和宝琴说的【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基本一样。
----李士桢是(红楼梦中的【贾政】),李煦是【乌进孝】,他们在许多地区【当官】,当然会【体察民情,接触方言】,并影响(作者李炆)。

李煦在(广东韶关、浙江宁波、北京大观园、苏州织造)做官。
作者李炆【石兄】,主要生活在【广东、北京大观园】,在北京做官。
【出家后】,可以【云游】,走的地方会较多,必然懂得的方言也多。因此《红楼梦》中再有些"其他地区方言",也可以解释。

总结
本文,谈论了【山东、北京、湖南、吴语、满语,蒙族食品】,对【方言的来源】做了说明,增加点简单例子,使之系统化,并解答了【劳什子】等问题。

石兄原型【李炆,字晓庵】,祖籍【山东】,遗传给他的是【山东方言】,因为父辈加入旗籍,也懂一些满语、蒙语;
夫人黛玉是【杭州人】,说【吴语方言】;后来嫁给皇帝了。
妾湘云是【湖南人】,说【娄底方言】,同时是【蒙族】,还是康熙的表妹,会说【满族、蒙族语言】。
他们三口人,从【五湖四海走到北京大观园】,都学会了【北京话】,也都会说各地方言。造成了《红楼梦》方言多。
他们的【孩子----曹雪芹】说什么方言呢?各样都会,说什么方言都行。

这三口人,方言说的不错。可惜【飞鸟各投林】,下场可悲。

还有点遗憾,就是【不知道李士桢那五位夫人,都是哪里人?说什么方言?尤其是李炆的母亲"白氏"是哪里人?说什么方言?】要是能知道这些,就更好了。(白氏,是金钏的婆母"白老媳妇"。【五嫂子】是李炆的夫人--佟氏--宝钗。)

2020-5-9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