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读李娟 《羊道——前山夏牧场》
(2019-06-16 05:08:23)
标签:
转载 |
讲到哈萨克族用刀习惯对自己的影响
“向内使用器具,大约是为了避免对他人的意外伤害,即是表达对他人的恭敬,又出于安全的考虑。这是一个日常生活离不开刀具的民族,过于频繁地使用利器,会造成较高的危险指数。于是,他们比其他民族更懂得何为”克制“。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将危险冲向自己“成了习惯,人们攀援着这种习惯而加倍地小心,而不至于无所顾忌。同时,这也是一种准备吧?随时随地面对危险——在寻常生活的细节中习惯了这种准备,面临意外时刻才不至于乱了分寸。这种深刻的”克制“,正对应于游牧生活的艰辛动荡和危险莫测。
而我们这些人,更加习惯于躲避伤害吧?我们太善于保护自己了。说起来,这也没什么不对的。都是为了能平安地生活下去。”
----《影响》
茶和盐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它和糖啊,肉啊,牛奶啊之类有着鲜明美味的食物不同。它是浑厚的,低处的。它是丰富的自然气息的总和——经浓缩后的,强烈又沉重的自然气息,极富安全感的气息。在突然下起急雨的一个下午,我们窝在毡房里喝茶,冷得瑟瑟发抖。妈妈让我披上她最沉重的那件大衣。顿时,寒冷被有力量地阻挡开去了。而热气腾腾的茶水则又是一重深沉的安慰:黄油有着暖人心的异香,盐的厚重味道感让液体喝在嘴里也会有固体的质地,而茶叶的气息则是枝繁叶茂的大树,我们正行进在无边的森林中,我们看不到它,可它无处不在,一遇到空隙处就赶紧抽枝荫叶......所有这些,和水相遇了,平稳地相遇。含在嘴里,渗进周生脉络骨骼里,不只是充饥,更是在细数爱意一般......
——《茶的事》
讲到手工自己制肥皂:主要成分羊油。我特别喜欢的这种天然清洁方式,环保的生活方式。
肥皂是珍贵的,可仔细想想,生活中能用到肥皂的地方,也并不是很多。
鞋子穿脏以后,只要继续再穿它两天,还会再穿干净。
背柴下山时不提防一脚踩进沼泽,陷到小腿。回家后一时忙碌,没顾得上换掉泥鞋湿裤子。一直穿到晚上,硬是又把鞋和裤子给穿干了。干后,把附在外面那层泥巴壳剥掉,用手搓一搓,仍旧是干干净净的布鞋和裤子。
这时,便在门口抠快泥巴在锅里用力擦。虽然泥巴里裹有许多砂粒和碎草根,揉进手上的伤口里会很痛,但它最有效,一会儿就把锅碗上的油腻子全擦尽了,再用水冲洗一遍,立刻干干净净,光可鉴人。唉,泥巴可比洗洁精强多了,况且还环保。
生活中能有什么脏东西呢?我们每天打扫出来的垃圾里几乎全是泥土和碎石块,偶尔会有几张糖纸。用过的塑料袋和塑料包装纸从不会扔掉,反复派用在各种地方。一直用到实在不能再用了才簇成一堆烧了(塑料制品从不乱扔,蒙在大地上会影响青草的生长)。而十年前在沙依横布拉克,塑料袋之类的东西更少,偶尔在河边捡到一个从上游漂来的塑料瓶都会心花怒放,将其大派用场。“
——《清洁的生活 富裕的肥皂》
讲到如何重复利用,惜物聚福:
”总之,在这个家里所失去的物什全是在遭到损坏后,一点一点向后倒退着消失的。绝没有突然的失去。至于突然丢失的事物,无论丢失了多久,也不能算是“失去”。如卡西的镜子,如卡西童年时代的一枚塑料戒指——它们仍然面孔朝天躺在寂静的山野里,像一根针趟在深邃黑暗的海底。那不是“消失”,只是“分离”而已。
我们这个红色细木栏杆支撑起来的家,褐色粗毡包裹着的家,不时地收拢在驼背上、颠簸在牧道上的家,任由生活的重负如链轨车一样呼啦啦碾过,毫不留情地碾碎一切的脆弱,单薄。剩下来的,便不只是坚固耐用的物什,更是一颗颗耐心、踏实的心。“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的确是艰辛的。可是,这世上真的会有更好一些的生活吗?真的会有轻易就能获得的幸福吗?连加依娜那样的小孩子都知道,面对辛苦、疼痛、饥饿、寒冷、疲惫......种种生存的痛苦,不能绕过,只能”忍受“只能”坚持“。像阿娜尔罕那样,脱离游牧之路,将与在城里工作的男孩结婚,过上安定的生活。可从此后,她还是得付出另外的努力与忍受,面对另外一种陌生而拮据的人生。说起来,都是公平的。只有忍受限度之内的生活,没有完全不用忍受的生活。”忍受生活“——听起来有些消极,其实是勇敢的行为。在牧人的坚持面前,无论什么样的痛苦都会被心消融。所以,哈萨克葬礼上的挽歌总是劝奉生者节制悲伤,弹唱歌手也总是调侃懦弱,视其为愚蠢。“
———《路上生活》
讲到又一次转场前处理垃圾:
”在走之前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清理驻地附近的垃圾。虽说游牧生活中少有多余的物什,但还是会产生一些生活废弃物,如卡西的破鞋子,一些塑料袋和碎布条,破碗......能烧掉的聚拢了烧掉,不能烧的就挖坑埋了。“
讲到转场的感受
“总是生活在到来与离开之中,总是只是经过而已。但是,什么样的生活不是“经过”呢,经过大地,经过四季,经过一生,经过亲人和朋友,经过诸多痛苦、欢乐......突然间非常难受。真想知道,在遥古的时代里,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事?使得这支人群甘心沉寂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角落,栉风沐雨,顺天应时,逐水草而居。从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方的森林草原,绵延千里地跋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差不多平均每个星期搬次家,几乎得不多片刻停歇......据说这是全世界最后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真想知道,到底为着什么,全世界只剩他们坚持到了如今......但又怎么能说这样的生活动荡,这样的生活没有根呢?它明明比世上任何一种生存方式都更为深入大地。又怎么能说它脆弱?它依从自然的呼吸韵律而起伏自己的胸膛,它所凭持的是世上最强大的力量......”
——-《即将离开冬库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