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战歌《无衣》
(2019-05-21 03:38:57)
标签:
诗经中的战歌《无衣》文化教育历史育儿 |
诗经中的战歌《无衣》
回到华夏文明的源头,从诗经开始
秦风·无衣
作者: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出自《国风·秦风·无衣》,大约写于公元前770年左右。当年秦襄公因为救护周天子有功,还护送周天子东迁,所以被封为诸侯,这首《无衣》大约就写于那个时候。秦人一直崇尚武力,有较浓的杀伐之气。这首《无衣》很可能属于秦国当年的一首军歌,将士们出征时常会用到它,全诗不长共三篇。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
第一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哪里说没有衣裳穿呢?我愿和你共穿一件战袍。天王说声去打仗,就把矛戈修理好。去攻打我们共同的敌人,一同把国仇报。这里的“袍”指的就是战袍,而“戈”和“矛”就是古代的兵器。
第二篇的内容大致重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怎能说没有衣裳穿呢?我和你汗衣共一件。天王说声去打仗,就把矛戟修理好和你一同去作战。在这里“与子同泽”的“泽”,在古代指的是内衣或者是裤子,而“戟”也是一种古代的兵器。
最后的第三篇几乎是重复相同的意思。“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哪里说没有衣裳穿呢?我和你战裙共一件。天王命我们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行。在这篇当中的“与子同裳”的“裳”,就指的是下衣,比如说裤裙之类的。“修我甲兵”中的“甲兵”指的是武器装备。
我们来看这首诗当中“同袍、同泽、同裳”,并不指的是士兵们真的是同穿一件衣服,而是表示能够同心同德,同仇敌忾。在后世有“袍泽之爱”的典故,就是从这首诗中得来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我们读着这首《无衣》,想象着秦军将士们共同高唱着这首军歌,一定是士气振奋,勇猛无敌,势不可挡。难怪最后灭掉六国而统一中原的还是秦国。这首军歌在秦军队伍中传唱了100多年。
到了公元前506年,秦哀公时期,这首《无衣》竟然同楚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事情是这样的:楚国的国君楚平王听信奸臣费无极的谗言,要杀掉太子建,太子建出逃宋国,他手下的大臣伍奢受牵连被打入大牢。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能干,长子伍尚,次子就是伍子胥。费无极想杀掉他们两个永绝后患,便建议楚平王命令伍奢、长子来朝。伍奢和长子伍尚遵命。而次子伍子胥却说前往必死,应逃亡活命,为父报仇,于是就逃去了吴国,后来果然如他所料,楚平王杀掉了他的父兄。伍子胥发誓复仇,他联合吴王阖闾大举攻楚,于公元前506年攻入楚都,这时楚平王已死,在位的楚昭王逃走别国,楚国岌岌可危。
伍子胥在楚国时和楚国的另外一位大臣申包胥曾是好友,当他出逃吴国时,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灭亡楚国,申包胥就是说,你若能把楚国灭亡,我就一定能把楚国复兴。如今楚国危急申包胥决定实现他当初对伍子胥立下的誓言。他想到楚昭王是秦哀公的亲外甥,只有秦国才能够救楚国,于是他昼夜兼程赶往秦国,请秦哀公看在甥舅的情份上出兵相救。可秦哀公却婉言拒绝说:我秦国兵力不足自保都不及,哪能还救人呢?申包胥说:吴国早就想吞并诸侯,灭楚只是第一步,下次就会轮到秦国,现在发兵救楚还来得及,如救楚有功,楚国一定会感激秦国,情愿世世侍秦。若不救楚而听任亡之,那不等于秦国也丧失了一大块领土吗?秦哀公有些犹豫,并请申包胥暂住驿馆,他要从长计议,但是依旧不发兵。
申包胥于是既不解衣也不脱帽,站在秦国朝廷上日夜嚎哭,他哭了7天七夜,滴水未进,哭声不绝。秦哀公听闻后大惊说:楚国竟有如此忠贞急难的大臣哪?楚国有这样的贤臣,吴王还要灭掉,而我秦国没有这样的贤臣,吴国岂能放过我们?于是秦哀公命令乐队奏响《无衣》马上出兵救楚,申包胥连忙叩谢。
这《无衣》一共三章,秦兵每唱一章,申包胥本应一拜答礼,但他每一章都三叩首,三章共扣了9个头。就这样秦兵唱完了《无衣》出征护楚,由此楚国也得以挽救。
《无衣》这首诗充满了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气氛,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辱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当时的秦国位于陕西和甘肃东部一带,那里的民风厚重朴实。这首诗也表现出了秦国人民的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它情感激荡,气势非凡,就像我们今天的一首军歌或者进行曲,有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谁说你没有军装,我愿与你共披战袍。诗歌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真实的力量。我们看到每一章的最后就是“同仇、偕作、偕行”,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了共同奋进,共赴战场,表现出了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无衣》是诗歌当中一首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篇,以它特有的光辉和魅力,照耀诗坛,鼓舞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