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丁新正
丁新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460
  • 关注人气:6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洞苗寨周代六礼婚姻

(2019-03-21 21:05:54)
标签:

历史

娱乐

美食

旅游

时尚

中洞苗寨  周代六礼婚姻


位于贵州省紫云县格凸河畔水塘镇格井村,离紫云县城约30公里,距贵阳161公里。中洞苗寨被冠以“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的名号,这个100多米宽、200多米深的洞穴里,住着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18户人家共73个苗族人,他们的祖辈当年为躲避战乱而迁到山里,之后定居洞中。

洞里的媳妇多是从洞外按照周代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从外村接来的,也有洞内相互通婚的。洞中人过世时,有鬼师唱着苗族古歌送他东去回家。世世代代的“中洞”苗家人在此繁衍生息,过着外人很难理解的清贫却满足的生活。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中洞苗寨

  • 人口

    18户人家共73个苗族人(2012年)

  • 行政区类别

    村寨

 
  • 所属地区

    贵州省紫云县格凸河畔水塘镇格井村

  • 政府驻地

    水塘镇

折叠历史沿

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bbe279a92ba9078c.jpg据洞中生活的老人介绍,“部落”是解放初为躲土匪逃进来的人家,后来太平了,当地政府曾劝洞中居民搬出去,但他们还是觉得洞中生活好,冬暖夏凉。洞里的媳妇多是从洞外按照周代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从外村接来的,也有洞内相互通婚的。洞中人过世时,有鬼师唱着苗族古歌送他东去回家。世世代代的“中洞”苗家人在此繁衍生息,过着外人很难理解的清贫却满足的生活。

上世纪50年代,他们这吴、王、罗、梁四个姓氏的20户人家和祖辈从居住了百年的“下洞”往上迁徙,搬至“中洞”,这一住就是60年。为了让这近百口的苗族民众从洞穴中搬迁出来,当地政府花心思想了很多办法,甚至已经在不远的山下修建好新房,但是不知穴居生活有什么样的魅力,“中洞”中只有几户人家愿意走出洞穴。

尽管他们生活在隐秘的山间,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闭塞,媒体的偶尔报道引起了社会对“中洞”的关注,这里陆续有了生活用电,后来还有了通讯信号。生活在“中洞”的很多人家也先后买了电视机。但是这里除了电视机,每户人家还基本上是家徒四壁。

1984年,中洞苗寨建了一所学校,后来学校被关闭,所以现在这里的孩子们只能去山下的学校就读,因为上下山来回共要走4小时,所以大多孩子都是住在学校之中,只有周末才会回家。

折叠地理位置

中洞苗寨距离贵阳市161公里,在格凸河伏流出口处小穿洞上方有上、中、下三个巨大溶洞,“中洞”苗寨就生活高高的中洞。

折叠民俗文

中洞苗寨洞内人们自己纺纱织布,推磨碾谷,每周到15公里外的集市买些油、盐等生活用品,其余的日子在家种田、放牛或养猪。农闲时,男人们围着篝火喝着自酿的土酒,女人们则聚在一起谈论生活琐事。原来“中洞”苗寨还有一个洞中的小学,后来企业赞助加上政府行为,小学便从洞中搬了出来。洞内的生活平实而艰辛、简单而美好。虽然贫穷但洞中的苗家人知足于此。

折叠人口民

中洞苗寨居住著吴、王、罗、梁四个姓氏的20户人家,几乎都是都是苗族人,至于为什麽这里会被称为中洞,主要是附近还有一个上洞和下洞,原本这些人的祖辈因为战乱而住到下洞里,后来又迁徒到中洞,之后就一直在中洞住到现在,下洞就这样废弃了。

折叠社会关

2003年,一个叫胡兰克·博德的美国人来到中洞,看到这里苗民贫困窘迫的生活条件,捐款10多万人民币架通了从山下到中洞的输电线路。中洞苗寨从此过上了有电、有光明的生活。这还不是事情的结局,胡兰克·博德又先后三次来到中洞,为了让中洞苗民的生活得到真正的改善,他给每户人家捐赠800元人民币,让他们用这笔钱买牛、羊、鸡等畜类放养,作为生产的资本投资,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一个不断上升的良好循环。

湖南卫视2006年播出《洞穴之光》2008年播出《变形记-爱在远山》之后,有一个广东的公司在山下捐建了一所新的希望小学。中洞小学从2010年春节后就搬到格凸河景区大门附近了,大部分学生都包吃包住。可谓是善事一桩。中洞小学虽然已经搬离了,但是中洞小学曾经带给我们的感动和震撼一点都没有远离。[1]

参考资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