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用世思想
(2019-02-15 19:10:21)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时评 |
儒家用世思想
折叠
积极用世
儒家讲的"用世",是指"修齐治平",就是说你对这个世界要有所担当,"修齐治平"是儒家思想和精神的别称。积极用世是一种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它是积极的,主动的,对工作,对生活不说永远充满激情,至少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尽力而为。人的一生,凡事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这就是最高的境界了。人的能力确实有大有小,尽力,只要尽了力,你就可以无怨无悔,没有遗憾了。
折叠用世和出世
用世和出世,是古代士人对待现实社会的两种不同的态度。
春秋末期,社会动乱,旧秩序破坏了,新秩序还没有建立,许多士人的理想破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厌弃上层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无力改变现实,又不肯同流合污,采取洁身自好的态度,隐逸山林,或陷于田间自耕而食。这些人被称为隐士。他们和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和尚"出家"不同,他们有家庭,有妻子亲情,可以吃肉喝酒,只是避开政治和世俗名利纷争,所以称之为"出世"。还有一些人,积极地踏入社会,面对现实,或者从其中牟取个人的名利、富贵,或者希望能出来治理国家,改造社会。对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入世"。入世者又各有不同。孔子是"入世"的,他属于以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来治理国家、造福社会的那一类人。对这一类人,称之为"用世"。
孔子说明了出世和用世的根本区别:出世者只为个人着想,用世者则是履行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折叠孔子"用世"
孔子是积极"入世"的,他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治国方略,一生都在期望并争取用世。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述:"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第十章)(译文)孔子说:假如有人用我来治理国家,到一年头上就差不多了,三年可以有成效。
在孔子时代,没有民主选举,也没有革命运动,要从政,必须由国君任用。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尤其是对政策法令进行重大的改革,没有相应的政权力量,是根本无法启动的。因此,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期望有人任用他来治理国家,实现他的用世理想。
尽管孔子积极争取能够"用世",现实并不给他机会。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即使那些召请他乃至热情接待他的国君、重臣,也没有人真正接纳他的治国方案,不让他治理国家。
在政治清明的时代,为国家服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用世",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而在政治昏暗之时,却要明哲保身,安贫乐道。所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不在政治昏暗时做官而同流合污,既保持自身清白的名节,又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他赞扬卫国大夫宁武子的"智"和"愚","愚"就是郑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这样的"愚",是装糊涂,在大的方面说,就是"韬晦"。
"明哲保身"并不是"出世",它的前提是坚持信仰,保全志节,在任何情况下不做坏事,不同流合污,其目的不是苟全性命,颐养天年,而是留有用之身,做有用之事,继续充实自己以待来日。孔子晚年所做的就是这样,他从事教学和整理文献,为社会培育人才,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也传播自己的思想学说,目的仍是改造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