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丁新正
丁新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460
  • 关注人气:6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元璋为防元设40余卫所,朱棣因天、地、人三原因裁撤

(2019-01-20 00:14:06)

朱元璋为防元设40余卫所,朱棣为何全部南撤?天、地、人三原因



朱元璋造反推翻元朝,经过八次北征,元残余势力退居漠北。

为防范蒙元南侵,朱元璋1373年在疆界线上设置了40多个卫所(一种军事屯戍组织)。

但仅仅过了30年,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就把卫所全部南撤。

原因何在?

防备北元的两道防线

蒙古部队蹂躏欧亚大陆的心理阴影实在深远。

特别是蒙古骑兵凌厉的闪电战术、残忍的屠城手段,都让人不寒而栗。

虽然元朝残余势力已经退守漠北,但明朝初期对北元的征战不遗余力。

朱元璋时期8次北征,朱棣时期5次北征。

同时,攻防兼备。

朱元璋在北征之时,就布置边防。

从1373年开始,共设置了两道防线:

——沿阴山、大青山南麓斜向东北至西拉木伦河一线,为第一道防线。

——沿燕山山脉至太行山脉,为第二道防线。

从地图可知,第一道防线实际上就是明朝当时的北部边界,也是明朝对抗元朝残余势力的最前线。

在第一道防线上,明朝设置了40多个卫所,著名的有:东胜卫(今蒙古托克托)、云川卫(今和林格尔)、开平卫(今多伦北)、全宁卫(今翁牛特旗)、老哈河卫(老哈河流域)等。

30年就自毁第一道“长城”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朱元璋苦心经营的第一道防线,刚过了30年时间,就被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全部撤掉。

真的是“崽卖爷田不心疼”吗?

但朱棣不是败家皇帝啊。

而且,他始终未轻视蒙古势力,终其一生将蒙古人作为头号敌人,作燕王时就率兵与蒙古作战,当了皇帝五次北征,最后也是死在了北征蒙古的路上。

1403年,朱棣自毁“长城”,也是无奈之举。

原因在于“天”、“地”、“人”。

“人”——为与侄子明建文帝争夺帝位,朱棣发动了“靖难之战”。为了作战需要,朱棣抽调第一道防线上40多卫所的兵士,造成边塞空虚,设施残破。

“地”——第一道防线其实也是农牧分界线,处于沙漠、荒漠、戈壁地带,屯垦农耕无法维持卫所士兵及其家属的生存。由内地转运输送物资给养,消耗负担极重。

“天”——14世纪初至19世纪末,元后期至清朝末年,我国东部地区气候转向寒冷。15世纪以后气候加剧转寒。研究表明,1500—1900年是一次世界性气候寒冷期,即“小冰期”。对我国来说,这个时期也是近五千年来四个低温期持续时间最长、气温最低的时期。

1329年、1353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

1351年,广州也出现结冰现象。

由于极端低温、大风雪,黄河以北农牧过渡地带大量人畜死亡。

苦寒的天气,导致明朝第一道防线无法坚守。

“人定胜天”的说法对吗?

我国自古就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说法。

流传到现代,更是出现了“人定胜天”的豪迈口号。

豪迈归豪迈,但是否科学?

回到本文的主题,朱棣南撤第一道防线,固然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原因,但何为主因?

明朝初期大一统,国力逐渐恢复,甚至有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国家行为,这说明国家富足。

既然国家富足,那么“人”、“地”的问题就容易解决。

可以增加戍守士兵,整修边防设施。

可以在山西、河北、陕西等地屯田聚粮,供给前线。

40多个卫所的士兵消耗的粮秣物资,肯定不会超过朱棣五次北征的费用,也不会超过郑和下西洋的花销。

所以,笔者认为,朱棣南撤首道防线,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气候变冷的原因。

人们再次来到这个区域活动,是到了19世纪末期。

19世纪末期以后,气温开始转暖。由此,光绪年间内蒙古开始大规模开垦。

山东人开始了“闯关东”。

山西人开始了“走西口”。

所以,人还是要顺从自然,这样才能相互和谐。

古今皆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