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今天中国经济的崛起是400多年来的第一次

标签:
时评文化财经房产股票 |
李稻葵:今天中国经济的崛起是400多年来的第一次
2018年12月18日
李稻葵:400多年以来的第一次!和苏联、美国、韩国、新加坡相比,中国的崛起属于什么水平?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GDP比重,从1980年的2%(按照市场汇率算),提升到本世纪初的10%,再到现在的15%,可谓一路高歌。反观老牌帝国英国,工业革命前其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在0.5%左右,工业革命后则始终在4%以下。看向美国,其经济“起飞”也是十分迅速,但是波动巨大,好的时候能够达到将近15%,不好的时候则降到-8%。再与苏联最好的时期进行比较,与韩国、新加坡等国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4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历史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整个经济增长速度是相对比较平稳的。
经济的飞速发展,有没有可借鉴意义?当然有,不过,我们不能自称是“中国经济学”,而要从发展中提炼出普遍性。
经济学家李稻葵从经济学层面对改革开放40年进行了回顾、梳理和总结。
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
http://p2.ifengimg.com/2018_51/87B5E23B7E301B6C22A641D3647E83C67F85C333_w580_h503.jpg
这张图表达了我们中国经济在世界中的比重变化。请大家注意,图中这张图的两根虚线,最后并成了一根虚线。
下面的虚线,是一位名叫麦迪逊的英国人发现的。他说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曾经经历过两个高峰,第一次是1600年,也就是明朝后期;第二次是1820年,他认为中国的GDP占到了全球30%左右。1820年后,由于其他国家出现了并且不断推广了工业革命,中国经济的比重在全球经济中出现断崖式下降。当然,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开始了历史性的恢复,从5%恢复到今天的15%,如果按照购买力评价的话,其实是20%甚至是25%左右。
麦迪逊的这条虚线,被大家反复引用,但是,我们认为这张图有问题,所以我和我的团队花了13年时间,专门研究查证历史上的粮食产量、生铁产量、铜产量、纸张产量、煤炭产量等等,结果发现跟麦迪逊的虚线完全不一样。这是因为,他是拍脑袋出结果的。麦迪逊去世前,我们跟他有很多电邮联系,他说在欧洲不可能查那么多历史资料,于是假设人均GDP是多少然后乘上中国当时的人口。
我们重新计算后,得出了上面的那条虚线。历史上的中国只有一次高峰,那就是1600年,当时我们中国的经济活动量占到了全球的将近38%,从此开始,中国经济在全球中的比重逐步下滑,再到1820年出现断崖式下降。
因此,我们今天见证的中国经济崛起,不是大清鼎盛时期以来的恢复,而是过去400多年以来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