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一项决策的重大失误,成就了大清三代人入主中原的梦想

李自成一项决策的重大失误,成就了大清三代人入主中原的梦想
公元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其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原大地封建政权发生多次更迭,而最终的赢家却是关外少数民族政权大清。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够“笑”到最后,固然与其自身努力和优势有关,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其他政权关键时刻的“掉链子”确实对大清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助攻”就是来自李自成的重大失误。
众所周知,大清王朝几乎是在不费兵卒的情况下通过“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主要是因为镇守山海关的前明平西伯吴三桂降清,大开山海关门户,清兵得以从容入关。而且当时的情况是李自成亲自率军攻打吴三桂,就在吴三桂奋力抵抗而渐渐不支之时,吴三桂“援军”清兵拍马赶到,然后以摧枯拉朽之势击退大顺军队。兵败如山倒的李自成在紫禁城匆匆称帝之后,一把火烧了宫阙,然后仓惶西撤。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8/0905/3DDEF11D059DB865424C8C59F663E4CEB17F3C53_size82_w582_h622.jpeg
1644年,明末形势图_图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军攻破大明都城北京,崇祯皇帝逃亡,在煤山被迫自缢,以崇祯皇帝为首的大明王朝灭亡,李自成新建大顺政权取而代之,历史确实是给了李自成问鼎中原的大好机会。关于大顺政权的灭亡,普遍归结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进驻京城之后,不久便堕入京城纸醉金迷的腐化生活,这也是吴三桂爱妾被李自成麾下大将刘宗敏掳掠霸占之说的来源。但实际上,李自成的农民军队此时训练有素,并无堕落腐化之记载。真正导致大顺政权早夭的原因之一是政策上没能及时转变而犯下致命错误,那就是李自成集团还是秉承农民阶级的朴素需求作为执政方略,继续实行以打压前明官员和地方土豪而不收农民税负之政策,如此一来,大明官僚以及地方士绅从开始对大顺示好到纷纷倒戈反顺,这也就有了吴三桂之父吴襄被打压与囚禁之说。李自成这一政策上的错误,确实为自己不久将来的失败,挖了一个大坑。
闯王进京
公元1644年3月,吴三桂已经动身前往北京准备接受大顺政权的招降与封赏,顺便与家人团圆一下。然而,就在吴三桂行至北京附近之时,闻讯大顺政权对待前明官员的政策主要是惩治为主,小心谨慎的吴三桂顿时感觉北京招降很可能是个陷阱,于是调头返还关宁,并发动麾下五万铁骑轻松占领山海关,盘踞关口。吴三桂态度的突然转变,让原本占尽优势的李自成,变得十分被动。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8/0905/2917093C7F402A0B97096AC85A166806B39B56C7_size65_w548_h637.jpeg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_图
相比之下,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就要比李自成高明太多,他以自己过人的智慧和大度,以最快最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大清内部贵族之间的矛盾,同时他察觉李自成占领京都并且逼死崇祯皇帝,正好利用中原大乱,人心并没有所向李自成之际,正是发兵中原的绝好时机。于是,多尔衮调兵遣将,留郑亲王济尔哈朗镇守盛京,自己亲自领兵准备向西绕过山海关,从内蒙古入关攻打北京。
历史就在此时抛弃了大顺而选择了大清。
山海关_图
李自成大兵如期而至并对山海关发起总攻,此时多尔衮并没有贸然出兵援助吴三桂,而是在攻守双方激战一昼夜之后,吴三桂军队已经不支,并且亲自跪拜与多尔衮面前乞求大清支援的情况下,才决定出兵。战斗的结果如同文章开篇所述,大清军队完胜。从战斗中结果不难看出,李自成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关外大清政权“放在眼里”,根本没有做好对满清军队的防范工作。
李自成败亡路线_图
古今中外,世间之事大抵相同,较量之间谁能够做到扬长避短,更好地利用客观资源谁往往就是最后的胜者,所以说还是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