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慎人--七千年前满族的先民

标签:
肃慎人满族教育文化历史 |
肃慎人--七千年前满族的先民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802/320429a4987a4b95a206fcdce695fd34_th.jpg
1972年,黑龙江省考古队,在风光秀丽的大、小兴凯湖之间的湖岗上,发现了新石
器时代的新开流古文化遗址。考古发现,早在7000年前就有满族先民——肃慎人在
此渔猎生息。居民以捕鱼为生,兼事狩猎和农耕。石制工具有打制的、磨制的和细
石器3种,而以细石器为多 。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802/2196365fda934eebb4fe14c7949ced54_th.jpg
新开流是兴凯湖大、小湖的最小分界,只有20米左右。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802/669aa0caa4f94d6fae45598e4963657e_th.jpg
新开流文化因兴凯湖畔的新开流遗址而得名。这是一处不同于国内外其他新石器时
代文化的、富有特征的遗址,以本遗址为代表的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
新开流文化”。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802/5c2932801297454f9b48b822075bed1c_th.jpg
遗址东西长300米,面积2.4万平方米。1972年挖掘280平方米,清理墓葬32座,渔
窖10座。出土文物有以鱼鳞纹、网纹、波纹为特征的陶器和以渔猎工具为主的石器
、骨器、牙角器等。这些出土文物,表明当时人们是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来源。这是
一处不同于国内其它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富有北方水域的地方特点。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802/8a77cc6672774cdf8a916012898d0236_th.jpg
1981年新开流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经省政府批准,在原址建
起了一块“新开流遗址”石碑。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802/2892571114ff45d6afdcb9aca463794a_th.jpg
学者们认为,新开流文化是肃慎先世的遗存。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802/76ebcb6621844b37bc5c278a4c65e296_th.jpg
肃慎族,是东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竹书纪年·五帝纪》说:"肃慎者,虞夏以
来东北大国也。"虞,就是"唐尧虞舜"中的舜帝;夏,就是公元前2100年建立的夏
朝。这就是说,早在4000多年前,肃慎人已经定居在白山黑水之间。所谓白山黑水
,就是今天的长白山与黑龙江一带,一般也泛指东北地区。《山海经·大荒北经》
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而不咸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
肃慎又与肃爽的读音相近。肃爽与驌骦相同,是古代的一种良马,因它的形状近似
肃爽鸟而得名。驌骦,是雁的一种,又是传说中的五方神鸟之一。这就是说,肃慎
族也可能以鸟为图腾,而这种鸟很可能是鷞鸠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鹰"。在满语
中,猎鹰海东青叫"宋昆",正是汉语鷞鸠的译音。宋、爽、慎是同一字的转译,就
源于鷞鸠这种鸟名。汉语鷞鸠----鹰,满语译作宋昆,再汉译为海东青。汉语称雁
为雁鹅,可知肃爽既是雁名又是鹰名。
在新开流文化遗址修建了肃慎文化遗址公园,并落成公园的标志性建筑——肃慎人
铜像。确立了肃慎人形象标识:把海东青、兽皮衣、鱼叉、鱼纹陶罐、渔具等肃慎
文化元素与人物像组合,设计了“肃慎人”标识。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802/b5a6204538cc49819254beb53bfd0016_th.jpg
铜像高5米,整体耗用两吨半青铜铸造。从创意到收集素材历时一年,从实际创制
到塑造历时两个半月。铜像矗立在7000年前生活的地方,守望着后代子孙建设者建
设这片沃土。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802/5f3488164e05488a98700c932c348107_th.jpg
作者老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