炁和 "元炁"的涵义
重庆 丁新正
炁,qì同"气",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和生理机能。
先秦和西汉时期,有不少论述炁的著作如《 老子》、《列子》、《 庄子》、《 管子》、《鹖冠子 》、《 荀子》、《淮南子 》、《 黄帝内经》等
,大多是道家著作或与道家有关的著作。
"元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宋钘、尹文的"心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于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基于元气学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元气论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东汉时传来的印度佛教,经魏晋和南北朝而在南北各地广泛传播开来。为了能让中国人理解接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附会中国传统的儒、道学说,因此佛徒们也都大讲元气。如魏晋时的安世高、东晋时的道安、唐代的宗密等佛教大师都说过元气生万物,但是佛教的根本思想是"空",是"心",强调"心生万法","万法皆空",元气只能处于"空"和"心"之下。因此,佛教是半截元气论者,元气概念只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儒道二家所信奉的元气生成论,在唐代受到佛教越来越严峻而且深刻的挑战和冲击,但这个理论和信念,并未被佛教的阵阵浪潮所湮没。相反,它不但在唐代受到道家的维护和阐扬,入宋后更成为理学冲决佛教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使佛教在宋代以降的思想界再无立足的尊严,佛教社会影响力逐渐下降。
在道家,炁指的是先天元气,与后天之氣分开而论。所谓先天元炁,为生命之源。养生家讲“气聚则生,气散则死”,说的就是这个先天元炁,而后天之气则是精微物质能量转化而来,可以从饮食中吸取转化,修炼气功壮大
。人的生命主要是靠这点先天元炁维持,而后天之气则是推动生命的能量,像气功养生那样,修后天之气减少先天元炁消耗,从而延年。先天元炁是十月怀胎,母腹中带出来的。
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能感知察觉和运用它。道家内丹术,走的是性命双修之道,修炼的便是先天三宝:元精,元炁,元神。修先天功夫,做返还之道。(后天返还先天,追求参破生死,超凡入圣)只不过道家内丹术一直以来,都是师传口授,虽然有丹经道书传世,但是其中关键的口诀真法,基本不会流传于市。所以想学这个,必须要拜明师。这里的明师是真正明白的师父,而不是那些空有名气,招摇撞骗的“名师”“盲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