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杀蚩尤
在逸周书里,讲了一段黄帝杀蚩尤的故事。这段文字保存了故事的原始资料。史记采用这一篇资料作为黄帝的重要事绩。
逸周书·麦尝篇
“昔天之初,天作二司,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摄,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远古的时候,天设置二个管理部门。天(大帝)任命赤帝分管这二个部门,(赤帝)安排蚩尤到少昊去管理四方(人间),来完成天未完成的事情。蚩尤与赤帝没有合作好,将赤帝驱逐到涿鹿这个地方。赤帝的地方都被蚩尤夺了。赤帝无法就向黄帝求救,黄帝将蚩尤抓到中冀杀了。用战争平息了这场纠纷。杀了蚩尤之后,黄帝派大正向大帝报告,也就是举行了一场祭祀,起了个名字叫做绝辔之野。杀了蚩尤以后,实行军事管制,任命“少昊清”担任军事长官,军队的成员却是马和鸟。黄帝又重新调整了五帝之官,这时候,大功告成,黄帝确立了在“中冀”的地位。)
注释:
“赤帝”:似炎帝。炎帝来自黄河北岸。
“蚩尤于宇少昊”:蚩尤进驻和管理少昊(古河道)。少昊在黄河南岸。将这个故事与实际联系起来,发现,这个天实际上就是古汉语巫祠。这是一个古汉语巫祠与蚩尤语巫祠斗争的故事。
“涿鹿”:在今天的河北,这是赤帝管区的北界,可知,赤帝就是炎。
“说于黄帝”:向黄帝求助。这里反映了一段历史。前文说到,赤帝管理两个地区,蚩尤管理少昊。这时候黄帝(轩辕)在山西。黄帝乘机将管区扩大到古河道(杀了蚩尤,废了赤帝)。读者应当明白,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场巫祠的斗争。蚩尤是一个巫祠崇拜,赤帝又是一个巫祠崇拜,赤帝到蚩尤的领地宣讲,受到蚩尤的驱逐。赤帝就联合黄帝将蚩尤抓了,杀了。这是一个巫祠故事,黄帝一派讲述自己巫祠起源的故事。巫编出来的故事至少在商时已经流传。
“大正”:职务名,有关的负责人。这里指祭祀的主持人。
这一次战争的经过十分完整,战争的原因,战争的曲折而激烈的经过,战争的结果,以及战争的尾声。既然是个巫祠故事,就一定有一个巫祠存在,故事中使用的词语,大摄,正,未成之庆,释怒,顺天思序,纪,大正,大帝,马鸟师,五帝之官,质,天用,一口道地的太行方言。故事由商人讲述。周人使用商文化人做师资,商文化人便从商史中搜求材料,弄出这一篇来。这是一篇水平极高的文学精品,不亚于后世的文学精品,因此才能广泛流传,保留到今天。
“司上天未成之庆”的事情是怎样的事情?这件事情能够推想出来。
“设建典”:是说编制历法。上天未成之庆,是说历法尚未完成。天用大成,是说历法编制出来了。分正二卿,是说在两个地区试行。质,是主持历法的职务。历法的最后完成应当在汤以前,微以后。这是一件可喜可贺,值得大书特书的科技成果。历法完成了,微以后的商首领用天干地支来命名,
到了商周之际,商的文化人已经不知道未成之庆,天用大成是什么事,想像是杀蚩尤于是将巫祠斗争和制定历法两件事合并成一个故事。
在史记里,是将“大帝”称作皇帝,是将部落首领称作黄帝。皇帝和黄帝是两回事。黄帝是“轩辕氏族”的首领,皇帝是主持“星历”的天神。
史记,历书,太史公曰:
神农以前的时间很长,大概皇帝考订星历,建立五行,计算星象的运行,订正闰年,闰月,于是就有了与天地,神行相通的官职,叫做五官。这五官各有各的职责,有序不乱。有了星历五官,民能够得日历。这日历的消息都是由神明显示出来。民和神各不相扰,天地有序。所以,神降下了谷粮,民得以活下来。年景正常,生活的需要都不缺少。
上面的话说得再清楚不过。如果不是看了这段记载,可能不会想到,古人敬天起源于对星历的制定。古人创造了一个主管天际的皇帝,我们人在星空的下面是怎样的小呵。皇帝被奉为天上的主神,天下第一大神,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对皇帝的崇拜建立起来以后,巫宣讲的主题不再是生育崇拜,也不再是对“氏”的歌唱,而是将皇帝的颂扬当做第一主题。高阳巫祠承担着日历的编制,日历的编制罩上了神的外衣:日历是巫从皇帝那里取来的。
从皇帝到黄帝
周以后,星历的编制脱下了神的外衣,皇帝也失去了天崇拜的意义。对皇帝的崇拜移植到了轩辕的头上。从皇帝到黄帝,到轩辕的称号。黄帝再一次的辉煌。
司马迁主持过西汉的历法。历法完成以后,他才开始写史记。他认为历法在周以前出现,周以前,越过商,那就是神农,司马迁认为神农时已经有了很完善的组织,他不认为是黄帝。不认为是尧舜禹。这是因为黄帝,尧舜禹下面是夏,他很可能想到了夏的文字不对头。他宁可相信历法开始于他并不熟知的神农。司马迁的思路很天才,只是他想像的神农实际上是古汉语氏族的巫祠时代。
可是,在今天,我们崇拜黄帝为中华祖先不再崇拜皇帝。自从秦始皇以后,皇帝成为了人间帝王到专称。天神的皇帝怎样转化为首领的黄帝?天神到皇帝怎么消失了?
在史记书中有唐,宋学者的两个注解。这两个注解都将原文到皇帝改作黄帝,好像司马迁写皇帝是失误。(请读者查一下),这是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可能不为史家注意。黄帝就是皇帝,就是天。因为星历的产生,天就从虚无缥缈的星空转成了可感知的实在物,天受到崇拜,皇帝受到崇拜,黄帝受到崇拜。这是由周人继承下来的商文化。汉,唐以后,星历不再是天授,不再神秘。皇帝开始由天的管理者转向人间的管理者,改称黄帝。黄帝被不断地添加帝王的装饰。在史记以后,星历神的皇帝终于被忘记。
上面经过了漫长的“引证”,写的人累得好苦,看的人也辛苦得不行。总算是将黄帝的身份弄明白了。这是一个长长的演化过程。我们发现今天的黄帝曾经有过“玉神”和“历法神”两个经历。
黄帝上天
关于黄帝的起源,上面做了讨论,由司马迁定论为部落首领,确立为中华民族到祖先。但是,作为皇帝的黄帝,天神的皇帝继续流传。黄帝作为天崇拜继续着广泛的影响。天神的黄帝和祖先的黄帝使用同一个词语。
下面的这一篇出自山海经,是一篇优美的神话故事。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之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之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之亡,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杀了蚩尤以后,魃无法上天去,黄帝也没有能力让魃回到天上去。魃到处走,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干旱。驱逐魃的时候,命令她,“神北行!”她就走了。)
魃,在今天河北一带仍有流传,叫作旱魃。
赤水,即今天的洮河。
黄帝杀了蚩尤有功,就升到天上(以前是在人间请天女),做了天神。做了天神的黄帝被众神拥围在中间。在黄帝的四方有:东方太昊,其佐苟芒,执轨而治春。西方少昊,其佐()收,执矩而治秋。南方炎帝,其佐朱明而治夏。北方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黄帝居后土,执绳而治四方。
上面一段,已经是文字游戏,有头有脸的巫祠界精英集合在了黄帝的周围,黄帝是天上,地下的唯一者。黄帝居后土,后土是什么?后土是坟墓。黄帝在坟墓里接受拜祭。
帝住在哪里?天上?天上被星历占据。皇帝从天上被赶下来。西天?西天是灵魂的所在。山上?山上是崇拜动物的地方。还是地下好,古人将他们的祖先送进地下,表达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山海经是一部“巫书”,巫祠的信徒(道教)将皇帝奉为祖先。因为皇,黄不分,于是,有了“黄老”这个名称。黄帝和老子实际上是皇帝和老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