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龙云先生为夫人李培莲办丧事的“启事”
龙云夫人李培莲于民国二十一年病逝。
龙云在为李培莲“讣告”中还有耐人寻味的、至今也有启迪的是龙云关于“赐唁”的“启事”:“敬附启者 室人李夫人之丧不敢重累,亲友如蒙赐唁,只领纸书挽联,此外一切品物概行辞谢,惟乞原鉴。龙云谨启”
龙云在“启事”有三层意思。一是“友乡世戚寅学”对李夫人的“致哀”,表示感谢;二是只接受前来吊唁“亲友”为逝者准备的纸钱、 锡箔,以及治丧的对联;三是除“纸书挽联”外,谢绝其他“品物”,规定绝不接受钱财或物品。此“启事”避免了藉丧事敛财之嫌。龙云经历1927年的“六•一四事件”至1932年期间,在多年在争夺云南统治权中,逐步建立了统辖的滇军系统,整顿政务当为之急,树立清廉的官吏楷模的形象非己莫属;何况李培莲不仅是那个时代艳冠群芳的一代佳人,也是那个时代一省之长的夫人,丧事要办,但是要办得有体统(有规矩之意),“友乡世戚寅学”“赐唁”之规定就是最有“体统”的场面。从龙云“赐唁”的表述,可以看出龙云“修身”之智,正是:修身者,智之符也。1此乃清廉之道也!龙云一生最误在“权术”,其修身齐家之赞誉尚流传云南民间,“赐唁”之规矩可见一斑。又据宴如楼博客《风雨滇云(片段五)》披露:“李培莲死了,龙云悲痛欲绝,他不顾众人的反对,拿出积蓄,为李夫人大办丧事,送葬的队伍排了好几里。直到办完丧事之后,才觉得这样做有悖于夫人一向提倡简朴的作风,他于是让卫士长把丧葬时所用过的仪仗送到寺庙里,以便僧侣们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无偿地使用这些仪仗。”
自古以来,官者清廉者不乏其人,红白喜事恰如其分;贪腐者也不计其数,平时贪腐成性,婚丧之时正是敛财之日。
历代统治者为官吏的贪腐问题甚为忧心忡忡,如清康熙年间,“康熙针对‘国家承平日久,文恬武嬉(文武官员贪图安逸享乐 )’的状况,希望官场“振作所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为殿试策问出题:“一问官吏如何达到廉洁:‘今吏道未尽澄清,官邪未尽振肃,其亦倡率之道,有所未至欤?’二问如何以公荐贤。当时被荐的人,经任用后往往不能称职,原因是荐举者‘无至公心’,徇情而荐扬所至。”2此两个“题目”乃是当政者“夙夜为公”永恒的课题啊!81年前云南一省之首长尚能为“赐唁”立一规矩,也可谓今日之鉴也!切记:“祸莫憯于欲利”。3
注:
1、见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修身者,智之符也”,意为“修身是智慧的表现”。
2、见“中华文史网”,冯尔康《康雍两朝殿试策问之题目与对策——兼述康雍二帝性格》。
3、见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祸莫憯于欲利”,憯,cǎn ,同惨。意为“祸患没有比求利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