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欧洲恐袭嫌疑人多为二代移民?马科夫现象
最近欧洲接连发生恐怖袭击,嫌疑人多为中东的移民二代。这不禁让人思考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为什么他们愿意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在一个生相对活舒适的国度去以身犯险呢?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
作为一个在国外待过多年,可以称得上移民一代的我觉得自己还比较适合剖析一下他们的心理。我在国外的心情是,虽然偶尔也会遭受外国人歧视,但是相对于国内的生活这边的好到让我可以忽视这些歧视。另一个是我自己还有理性的常识,就是无论外国人如何对你好,百分之二百对你好,你也会感觉自己受歧视了,因为这里与你文化上不同根。考虑到这一点我不轻易下结论认为自己受到歧视,除非是感受非常明显和强烈。这一切都源于我充分认识到并且能够忽视“寄人屋檐下”的这种正常的感觉。我相信这些也是绝大多数移民一代的内心活动。
但是移民二代不同。他们因为没有参考系,所以迷失了。所谓的参考系就是自己的祖国生活水准和状况。他们打出生以来就生活在国外(也可以称为他们的祖国),他们不会比较国外和祖国的生活差异,以便得到自己幸福的结论。他们能做的比较就是自己和这些生活在自己国家的外国人,为什么大家出生在同一个国家,感受到的“待遇”却差别这么大呢?这一问题是无解的。人家不会也没有理由把你捧在手心里,甚至为你的感受而改变自己的文化习惯吧?一个对等的思考就是,老外们来到自己的国家又何尝不是跟我们一样的感受呢?这个难解的问题整缠绕着美国,一个移民国家都解决不了歧视的问题,就别指望欧洲能解决了。
移民二代无法跟一代感同身受这是客观现实,个中原因也是客观的。因为从小生活环境的不同,下一代忘了上一代的文化根源,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模糊了自己的身份。在物理上有一个描述这一现象的词叫马科夫链,我们不妨在这里杜撰一个马科夫现象。发动巴黎恐怖袭击的移民二代的父母痛哭流涕要求处决自己的孩子,自己也为培养出这样的孩子而绝望,对不起社会。我相信作为移民二代他们的内心也需要关注也需要呵护。
我们不指望能根治这一问题,但是缓解这一问题的办法还是有的。比如,把孩子送回祖国一两年让他们充分体会我们一代的较为艰苦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明确自己是一个移民二代的身份,唤醒他们与我们一样的思考模式。这对于他们自己的成长是有好处的,也能有效避免他们的过激行为。同样的这一方法也适合移民到城里的乡下人。
孩子与父母不在一个频率上思考应该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也导致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结果。我们先人早就总结出来“富不过三代”了。说得再宏观一点,“朝代更替”也是这一原因导致的。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因为守着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把一切都当成理所当然,忘记了父辈们打江山的艰难。少了份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了幸福的生活还渴望更优厚的生活,这是人的本性,也是大趋势。不过这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进步动力来自于,总有些人,他们的孩子继承了自己优秀的品质,或者类似基因突变,懒惰的人生出了勤快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