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015-11-04 01:56:30)
标签:
解析“高山仰止景行行教育文化历史国学 |
解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习得堂主人 丁新正(重庆社会科学院教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辖》。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辞海(修订本)语词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5月新1版):【景行】(—xìng)古指高尚的德行。《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说,景行(háng),大路。曹丕《与钟大理书》:“高山景行,私所慕仰。”亦用作仰慕之意。颜延之《直东宫答郑尚书》诗:“惜无丘园秀,景行彼高松。”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景行】(—xìng)崇高的德行。《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郑玄笺:“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一说,景行(háng),大路。见朱熹集传。曹丕《与钟大理书》:“高山景行,私所慕仰。”亦用作仰慕之意。颜延之《直东宫答郑尚书》诗:“惜无丘园秀,景行彼高松。”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景行】(—xíng)①高尚的德行。《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郑玄笺:“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一说,景行(háng),大路。见朱熹集传。汉蔡邕《郭有道碑文》:“於是树碑表墓,昭铭景行。”三国魏曹丕《与钟大理书》“高山景行,私所慕仰。”唐韩愈《顺宗实录五》:“况汉魏二文,皆著遗令,永言景行,常志夙心。”清汤斌《赠李映碧先生》诗之二:“文献岿灵光,斗杓示景行。”②犹景仰。南朝宋颜延之《直东宫答郑尚书》诗:“惜无丘园秀,景行彼高松。”唐玄宗《〈孝经〉序》:“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清昭槤《啸亭杂录·信勇公》:“公生长穷荒,乃知忠义若尔,实为中原士大夫之所宜景行者也。”
《汉大成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高山景行】gāo
shān
jǐng
xíng语出《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上述各家注音释义颇有分歧,但对成语含义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有学者认为,对这类常用成语的读音,不必强调异读,释义也应删繁就简,以通俗易懂为原则。据此,“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也作“高山景行”),既可以比喻高尚的德行(偏重于名词),也可以比喻崇敬、仰慕(偏重于动词)。如果非要对成语字面做一个翻译,那么根据汉儒郑玄的释义,应该是:古人有高尚的德行就仰慕他;有光明正大的行为,就作为行动的准则。止,语助。
另外,也有观点认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修辞角度看,“景行行止”,前一个读háng,后一个读xíng。我们知道,古人写文章特讲究对仗的,前文是用“高山”作比喻,后一句不可能突然直接写人的品行,而仍是用比喻,是用“景行”(大道)来作比喻的。
“行”作“道路”解时,读háng。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行的读音为 háng 。行 háng (象形。本义:道路) 同本义〖road〗 行,道也。
总的来看,其含义是:
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诗
《诗经·小雅· 车舝》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四牡鲱鲱fēi,
六辔如琴。
觏尔新婚,
以慰我心。
译文
德如高山人景仰,
德如大道人遵循。
四匹公马并排走,
六根僵绳如琴弦。
如今新婚遇见你,
我心从此得安慰
“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就读xíng。
景行( 道路)行( 行走)止。
【释疑】这句话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舝》。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原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意思正如宋朱熹解释:“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结合诗经通篇,就是喜气洋洋的新郎官在快乐地吟唱娶亲之事,所以这句话的本来意思就是——抬头仰望高高山,快快奔行在大道。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连如琴。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直到司马迁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就与道德品行挂起钩来了,正如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这样,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虽然不能达到(上面)这样的境界,但心里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据《毛诗注》:景,大也。笺云,景,明也……缓急有和也。
另据《太岳集》卷二《谒晦翁南轩祠示诸同志》:两贤异乡域,千里还相求。祗为恋徒侣,能忘路阻修?我行蹑遗迹,仰见祠屋幽。高山近可仰,嘉会亦绸缪。俛首念畴昔,戚戚怀殷忧。能抱遗俗心,赋质闲且柔。屭肩负乔岳,有志力不遒。愿我同心侣,景行希令猷。涓流汇沧海,一篑成山丘。欲骋万里途,中道安可留。各勉日新志,毋贻白首羞。
从诗中的“涓流汇沧海,一篑成山丘”从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缓慢而坚定地达到目标。那么在这之前的“景行”二字,应该就是“缓而坚定”之意。张居正作诗不可能出现与时论相违的意思,故此应以“缓而坚定”为景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