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甘肃秦巴山区现“女娶男嫁”婚俗

(2015-05-02 19:19:40)
标签:

甘肃秦巴山区现“女娶

文化

情感

时评

历史

甘肃秦巴山区现“女娶男嫁”婚俗:与“倒插门”不同

 

 

新华网兰州2015年5月2日电(记者荣启涵、屠国玺)五一假期,秦巴山区深处的甘肃陇南春光正暖,满山花开林间。在武都区裕河乡,老谭又被邀请去给村里一对新人主持婚礼——当地最传统的女娶男嫁婚礼,就和二十多年前他自己的婚礼一样。

原标题:秦巴山区女娶男嫁婚俗初探

新华网兰州 52日电(记者荣启涵、屠国玺)五一假期,秦巴山区深处的甘肃陇南春光正暖,满山花开林间。在武都区裕河乡,老谭又被邀请去给村里一对新人主持婚礼——当地最传统的女娶男嫁婚礼,就和二十多年前他自己的婚礼一样。

与传统意义上的倒插门不同,在陇南市武都区和康县部分乡镇的女娶男嫁,不是少数民族风俗,而是极为少见的汉族特殊婚俗。在这里,男到女家,更名入籍

说起自己当年的婚事,老谭显得很自然。今年51岁的老谭,有两个名字。一个是身份证上的谭金明,另一个是他婚后随妻的名字王应明

按照当地的婚俗,有中意的对象后,女方会委托村中有威望的长者去男方家提亲,前后要去三次并有约定俗成的流程。彩礼多是米、面、肉和土酒,并要给男方备好几套新衣物。正式婚礼在订婚后半年左右,男方穿戴喜庆,骑马随女方迎亲队伍离开娘家

在这里,每家户口簿上的户主都是女人,家家户户执行着留女不留男的传统,即把女儿留在家里照顾老人,把男孩嫁出去。在婚礼上,男子便改换女家给的新姓名,从此便成为族内成员。

自然,孩子也大多随同妻姓。这种由女子来传递香火,延续血脉的现象十分罕见,对此谭金明倒是十分坦然:当地男人从不会因此而觉得难为情

在这闭塞的秦巴山区深处,既没有少数民族,也没有文献记载,为何会在汉族村镇出现这样的习俗?

当地许多上年纪的老人表示,这与太平天国历史有关。根据当地流传的故事,太平军安庆保卫战失败后,扶王陈得才等人远征西北以牵制清军,征战陕、甘途中多次经过陇南。后因战斗惨烈,其中一支部队逃至大山深处,以嫁入当地女方家的方式改姓换名隐藏下来。

有人认为,康南八个乡镇缠头、束腰、绑腿的习惯,便是太平军战士当年便于作战的遗风。不论传说真假,当地确有供奉姓画像的传统。紧邻裕河乡的康县,恰好有一个太平乡

这个风俗也符合当地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裕河乡乡长王源德说,由于地处秦巴山区,山高林密过去常有野兽出没,而当地特产多在山间。为了保护家人和财产安全,也为茶园劳作和林间采摘的需要,女子会从外地招揽青壮年以顶立门户。

没有人能说清男嫁女娶的习俗究竟始于何时,但在康县南部阳坝、太平和武都裕河一带,这项婚俗已祖祖辈辈流传多年。即使在交通畅通、信息不再闭塞的今天,当地人已经了解到外面普遍实行男娶女嫁的婚姻模式,但依然没有影响这一传统婚俗完好地延续下来。

作为过来人,谭金明认为,除了乡土社会的延续性之外,这一婚姻形式在当下还有其积极的意义。在当地,家中过女婿的老人表示,女儿细心周到,留下能更好地照料老人。而招个好女婿,还能一好变两好。

谭金明解释说,虽然儿子出去,但并非不再管父母。当地人家多采取两处管业模式,婚后夫妻二人均享有原家庭的财产分得权,也同时要承担双方老人、家业的照管之责。

裕河乡党委书记李巍巍说:这种婚姻形式虽然特别,但并不落后,甚至还能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社会意义女娶男嫁打破了西北许多农耕区重男轻女的思想,间接体现了男女平等,帮助消除性别比例失衡。现实中,这种模式让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更有地位,有效减少了家庭暴力的发生,也减少了婆媳、姑嫂矛盾。

谭金明已经做了四年多的婚礼主持,令他欣慰的是,如今当地80%以上的年轻人仍然延续女娶男嫁的婚俗。形式简单了、彩礼变化了,但婚姻中互敬、互爱、互助的和睦之风没有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