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作者莫言的形象在中国民间塌陷
(2014-11-30 20:03:30)
标签:
育儿教育文化历史时评 |
诺奖作者莫言的形象在中国民间塌陷
重庆社会科学院
诺奖作者莫言在中国民间失宠,成了西方糟蹋中国而特意赠送的恶名。虽然莫言获得了诺奖,但觉得他的书与 巴金先生、钱钟书、叶圣陶等名副其实的大家的书不能比,甚至与当代作家路遥等相比,莫言都不在一个层面。前者处于优秀行列,后者在60分及格线上下。当代作家路遥等人,用心写作的男人。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不一定是好作家,其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诺贝尔奖是西方人评出来的,只有那些写中国人丑陋的作家作品才会被他们认可,把中国人写的越滥越有可能获奖,包括电影也是这样。我建议没有批判能力的人不要去看莫言的作品,特别是中小学生一定不要看,不是学文学的大学本科生也尽量不看。正义的中国批判家想抨击针砭莫言及其作品时再去看。
孔子早就说过: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作为老师或者父母,我们不能盲目的按照名气的大小来指导孩子的教育。这是莫言的良心发现。
如果说莫言名气大,那是恶名、臭名,是西方糟蹋中国而特意赠送的名。
中新社广州11月30日报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30日在广州中山大学演讲时,遇到了一位让他“坐不住”的中学生。
莫言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自莫言获奖后,莫言的作品在全国各大城市都出现了抢购热潮,不仅家长会买莫言的书给孩子看,中小学校老师也会推荐学生阅读莫言作品。莫言在受到提问后当场表示“坐不住”,并“谢谢小同学的坦率”。随后莫言解释道,因为他开始写作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这个时候他已经感觉到文学作品里面有关爱情、性的描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对人性的描述和刻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要塑造一个非常丰满的人物,那多少要涉及到这样一些描写。
广州一位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张老师也告诉记者,虽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作品也确实很不错,许多为孩子买书的家长恐怕自己都没读过莫言的作品,莫言的作品大多数比较“重口味”,并不适合小学生和初中生阅读。
而莫言在2013年8月举行的“中德文学对话”上接受采访时表示,很抱歉自己的书“基本没有适合少年儿童读的,为儿童写书是我多少年来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