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发文章的一些“技巧”(转载)
(2014-07-14 14:07:04)
标签:
教育 |
写文章、发文章的一些“技巧”(转载)
第四,注意选题和文章类型。任何刊物都有自己大致固定的偏好和方向,不尽相同。但有一些规律可循。在选题上各刊物都想发一些大气厚重、有深度、有意思的专题文章,这类文章通常有一定的“长度”,具有全局视角,或者是全国性的问题,或者是在全国具有某种典型意义的区域性问题,这种文章太短的篇幅也说明不了问题。如果是地域性问题,又在全国没有特殊的意义,这类选题除了所涉地域的刊物,被其他地域刊物接受的希望比较小。你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属性的,基本上已经决定了将来你可以投稿的刊物范围,包括能不能发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选题没弄好,后边再努力基本都是白费。所以,你要研究什么问题很重要。不必言大道理,就从这个最简单的意义上讲,学者无论做什么研究,也都应该关注现实,关注世界,要将自己的研究融入天下情怀。书评、会议综述、学术史综述、考证或札记相对来说,不太容易发,尽可能不写这种文章。书评,一般是自己捧,或者互相吹捧,表扬的多,批评的少,各个刊物都很排斥;有些书评真正立足学术,品评非常到位,学术价值很大,但这种书评往往批评甚多,一些人忌惮开罪于他人不愿意这样写。会议综述,发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或者各学科的《动态》刊物还可以,发在别的刊物上有点浪费版面了。学术史综述,如果写好了是有价值的,但找全了不容易,不好写,一般刊物也怕你找的不全,轻易不敢给你发。而且涉及引用的各种刊物的文章太多,动辄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在各刊物相互血拼影响因子的时代,学术史综述的文章很多刊物不愿意发。考证,大篇幅很系统地说明问题的还可以,小豆腐块的考证或者读书札记虽然也见出功力,但在学术界影响不是太大,许多刊物认为是浪费版面,不愿意给发。因此,写什么类型的文章也很重要。不要螳臂挡车,以卵击石,总幻想着你是那个例外。例外都是有原因的,不会轻易有例外,但凡一个刊物都有自己明确的取舍标准,不会轻易向作者低头的。
第五,投稿也要下功夫研究刊物。许多刊物的风格、发表范围、对作者职称和学历的要求、对文章篇幅的要求,通过翻阅它近一两年的发刊情况,都是可以查出来的。要认真加以筛选、评估,觉得自己在人家那里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准、确实有戏的刊物再投出去,要注意文章和刊物“门当户对”,自己戏份不大的刊物你也可以投,反正没事闲着也是闲着,只是别抱什么期望。要是根本没有任何希望的刊物,还是坚持要投,一般也浪费不了编辑多长时间,编辑快速盲审时看一篇稿子也就两三分钟呗,你跑一趟邮局可能就是个把钟头了。另外,到底是投给高校学报还是投给社科院系统的刊物,也是有讲究的。这两个系统都有好刊物,也都有差刊物。并不存在社科院刊物肯定比高校学报强的说法,也不存在高校学报普遍比社科院刊物强的说法。一般而言,高校博导多,博士生也多,且主要服务于本校师生,排队很厉害,外单位的人很难插进一脚,但有些高校学报目光远大也面向全国开门办刊,外人写得确实好也有机会;社科院、社科联系统不排除有一些名家,但整体上还是略逊高校一筹,高校钱多舍得重金挖人嘛,所以社科院社、科联办的刊物都是面向全国,开门办刊,不然就得降低发文的档次了,相对而言给外人的机会要多一些。不论高校系统还是社科院社科联系统都存在本单位好发、外单位难发、照顾内部人,内外稿水平差距较大的现象,全国乌鸦一样黑,我们只能认命,要想发外刊,就得好好写。除非你是省长家的孩子,编辑部惹不起你随便写写就给你发了。另外,高校和社科院社科联两个系统都是排名靠前的刊物相对开放、公正,但对稿子水平要求较高,权力和人际关系能起的作用较小;排名靠后的刊物也是想发一些好文章的,但权力和人际关系的作用也比较明显,小刊物求人的地方多,有时不得不低头。这也是大刊物越办越大,小刊物越办越小、长期起不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这些所谓的技巧,还是要你下一番苦功夫,所以只能加上引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