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粮食情结,一晃就是三十年

(2013-12-01 01:15:58)
标签:

粮食情结一晃就是三十

财经

粮食情结,一晃就是三十年

 

丁新正

 

近三十年前,我刚考上初中。我家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汉江平原上,有汉江、丹江和白河蜿蜒流过,千里沃野,却贫穷落后。

对我们这些农家孩子来说,能考进县城重点学校已经很不容易。学校却要求,每个学生从家里自带粮食在学校食堂吃大伙,这更增加了家里的负担。

我出生在一个属于地主成份、父亲又是“右派”的家庭,从小是由年迈的奶奶和两个单身叔叔拉扯大的。叔叔们一听说每个月要交二十斤细粮小麦、三十斤粗粮玉米,一年下来需要五六百斤,吓坏了。

那年月,土地还没有承包给农户,生产队里按人头计工分,到头来每个人一年只能分到细粮四十来斤,粗粮百十来斤。这五六百斤的粮食就是我们一家全年的口粮啊。

叔叔们蹲在刚刚被犁扒翻过的田坎边,抽着旱烟,望着漫漫坠去的夕阳,终于一拍大腿:“中,不管咋俅难,咱也要读书”。

从此,俩叔叔,一个仗着泥工手艺,一个仗着木工活儿,靠给乡里乡亲建房修舍,一点点地省下粮食,供我读完初中、高中,直到考取一所名牌大学。

一九八0年代中期,土地虽然承包下去几年了,但我国粮食的紧张状况还未根本好转。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国家干部、工人、学生仍然实行定量供应。在我就读的大学里,按规定男生每月发三十四斤粮票,二十元助学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对每月的钱粮都精打细算,不但购买牙膏牙刷之类的日常用品不用向家里要钱,到了年终我还能把节约下的几十斤粮票换成现金作回家的路费。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省城机关工作。这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体制改革已取得了辉煌成就,“仓廪实、民丰足”,在全国逐步打破了粮食的统购统销制度,不久又彻底放开了粮价,粮票也成了人们的记忆,我家的生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但那年月的粮食奇缺现象在我心里留下的印记却始终挥之不去,并渐渐铸成了一种敬畏情节,如宗教徒对图腾的崇拜。这种情结使我在走上领导工作岗位后,潜意识地把“粮食、生存、稳定、发展”八个大字始终摆在脑海里。

岁月如梭,一晃就是三十年了。不知怎的,现在每当看见妻从超市买回高档大米、优质面粉时,我眼前总浮现出一个瘦瘦的男孩背着几十斤粮食、走几十里路去县城求学的镜头;总浮现出一个十一、二岁的眼巴巴的男孩在吃完学校发给的二两窝头和一碗照得见人影的稀饭后仍不愿离去的情景……

     (修改于200811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