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听见蝼蛄叫,依然要种豆(上)

标签:
杂谈 |
衡中:听见蝼蛄叫,依然要种豆
黄晓婷、卢晓东是谁?前者是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后者是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他们的职务我并不感冒,但是他们写了一篇文章《“超级中学”未必“超级”》,赚取了一些人的眼球。关于这篇文章,读者可百度一下。无疑,两位老师手下留情,没有点出河北省衡水中学的名称,但依然达到了“指桑骂槐”的目的。
多少年来,一群群坐在书斋中的傻乎乎的学者,只是一味地研究教育本身,或者指责教育体制的不合理,或者引用国外教育的所谓优越,抨击某种现象后,发出一些感慨,然后提出一些脱离实际的建议。似乎,他们在办公室敲打几千个文字,就把中国教育看透了。我不方便说黄卢两位是在书斋里空发呓语,但是,对于忽视了中国现实,只会从理论层面上讲道理的学者而言,我真不知道几锤子能敲醒他们的脑瓜。
因为站位不同,立场也就不同,这里,我提醒两位北大老师几句,让他们听听,作为衡中的一个学生家长,是怎么看待中国教育、河北教育和衡中现象的。
一、K大一年级的学业比较没有价值
毋庸置疑,因为黄卢两位在北大就职,显然,K大基本上可视为北大了。他们经过调研,得出了下面的结论:从K大一年级学生的学业表现看,超级中学和一般中学学生的差异不大,超级中学并未在人才培养方面显示出更高效率。
哎呀,我的乖乖呀。你把我们的孩子想象得太高级了吧。衡中的孩子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能够进入北大的校门就不错啦。如果没有高考分数的绝对公平,衡水中学的孩子怎么可以攀得上北京大学这么高级的学校呢?黄卢两位如果硬是要求三四线城市的生源比北京的生源优秀,那么,或者他们脑袋里灌了糨糊,或者确实有个别学生创造了奇迹。
你们睁大眼睛,比较一下衡水中学生源和人大附中生源的出身吧。人大附中学生的爹妈是干嘛的?衡水中学学生的爹妈是干嘛的?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家庭综合实力的体现,无论是阅读面、社会实践活动、视野的拓宽,在当今环境下,都是拿金钱堆砌出来的。我儿子的一个同学,2014年考上了北大,你知道他们爹妈的工资收入吗?父亲是一家企业的宣传干部,母亲是某中学老师,他们的收入都不超过4000元,也就是说,他们一年的收入只有八九万元。笔者曾经牵头资助过太行山区的一个女孩子,她中考后被衡水中学录取,她叫武xx,2015年考入北大。她的爸妈一年的收入,连一万元都达不到。在被衡中录取之前,她真的没见过高速公路。在考上北大之前,武xx敲打电脑的时间,数年加起来,恐怕超不过50个小时。这种孩子,硬生生地通过了高考而攀上了北大的高枝,实现了命运的转折。你指望着她在北大里像在初中时那样鹤立鸡群?你神志不清了吧?
黄卢两位,你们让这种平民子弟的孩子,非得在北大一年级里出类拔萃,才借以证明超级高中的“超级”,你们这不是痴人说梦吗?他们本来就是一般的学生,除了懂得刻苦学习之外,从整体素质上看,哪里会超过北大的其他学生呢?甚至,他们比北京的生源,在整体素质上低了一大截。北京孩子是什么成长环境?他们在周末可以守着西单图书大厦抱着书看一天,每年可以在中国科技馆泡几十次,他们在假期可以出入国境到外面感受一下精彩的世界。我们三四线城市的孩子只能闷头读书,别无选择。我曾经带着孩子在衡水的商场买运动服,看到500元以上的,儿子都摆头说太贵了。拮据生活中长大的孩子,跟那种优越环境下培养的孩子,除了在分数上能勉强拼一把,整体素质上,怎么可以占得上风呢?
其实,黄卢两位冷静一下,就能得出更为通些人性的结论。你们不要期待衡中毕业的学生比其他中学的生源优秀多少,你们看看,是不是衡中的学生到了北大,一下子就被别的生源甩开了呢?是不是衡中的毕业生到了北大,跟别的学生一比,显得弱智了呢?是不是衡中的学生到了北大后,无法适应学业的繁重呢?
如果衡中的毕业生跟北大的其他学生一样在学习,一样在读书,一样取得了满意的成绩,这难道不是衡中学生的成功吗?你们凭什么非得鞭打快牛,期待衡中学生在北大众多高手中再度脱颖而出呢?如果有这种想法,你们岂不是在发癔症吗?
因此,期待衡中毕业的学生,走近大学里,依然显示出“超级”的趋势,这种念头是犯傻,是脑袋里灌了糨糊。
二、教育生态失衡才有超级中学之累
皇城根下,有一些北京人有个臭毛病,那就是占有着中国最好的各类资源,觉得自己本事儿大,居高临下,对穷乡僻壤的人们指指点点。
人的命运就是这么蹊跷,有时候,乡下的人奋斗之一生,不如有一个普通的北京户口。北京的孩子在降生之时,屁眼上就插着一把得天独厚的金钥匙。俺们当然知道北京人也得奋斗,那些知识分子和高级人才也必须要奋斗,可是,京沪天这些大城市,占了多少优质的教育资源啊。黄卢两位在指责超级中学在导致教育生态失衡的时候,怎么不照照镜子,你们这个群体,占有了多少教育资源呢?
有些砖家,在指责超级中学的时候,总算动辄拿着河北省的教育资源被衡中“一家独霸”来说事儿。可是,导致河北省“内乱”的是河北教育本身吗?河北省在全国本一升学率最低的十个省份之一,在河北省,11个高中生才能抢夺上一个本一名额,而在京沪天,四五个学生就能有一人升入本一。在北京,20多个211以上的名牌大学,在河北只有河北工业大学还羞答答地在天津,被天津人分得一勺生源的羹。
请黄卢两位解释一下,北京七八万考生,守着20多个211以上的大学,河北40多万考生,却几乎没有一所本地的211大学,难道这种教育生态不是失衡吗?就拿你们北大来说吧,每年分给河北的招生名额远远低于北京的名额,而河北40多万考生又数倍于北京的七八万考生。请问,这种名额的分配不算教育生态的失衡吗?
我家儿子参加了2014年的高考,那一年,按照招生比例,清北在北京的招生名额是河北省的20倍。我儿子上了人大,在北京,382人有一个被人民大学录取,在河北,4546个考生,才有一个被人大录取。请黄卢两位解释一下,这种现象难道不是教育生态的平衡吗?我们的孩子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的孩子都在刻苦学习,凭什么我们得到的招生名额这么少呢?你们怎么不呼吁一下,给河北省的招生名额翻两番呢?
你们北京人喘不过气来,我们河北人立马钢厂停工,减少雾霾。你们北京人嫌脏了,立刻有污染企业往我们河北搬迁,你们北京人没水了,我们再口渴也得把好水源引给你们。你们北京人觉得风沙大了,我们河北人赶紧植树造林替你们挡风。哇呀呀,怎么北京的教育资源被你们霸占得紧紧的呢?
依我看,搞掉超级中学的措施很简单,也很好办。北京不是有七八万考生嘛,河北40多万考生,加起来48万。现在不是京津冀一体化吗?把京津冀全部大学的名额,分成八九份,均衡地分到各个地市,也就是说,衡水邢台,石家庄保定、天津、北京、秦皇岛承德等,分得的招生名额一样,这样教育生态不就平衡了吗?如此一来,衡水以外的生源就不会奔向衡水中学。我们也不会羡慕北京天津会得到那么多清华北大和南开大学的招生名额。这种情形下,衡水中学就会轰然倒塌。
你们吃得饱饱的,却不让我们饿着肚子去竞争,岂有此理。你们北京的孩子,稀松平常就能考个北方工业大学,我们拼了三年,多数孩子上本二本三。一样的分数,被录取的学校有天壤之别。黄卢两位老师,你们觉得这样的教育资源公平吗?
我们认为,京沪天的生源在高考竞争中大获全胜,但其对教育均衡、公平均有严重破坏,其毕业生在大学并未显示出优势。而你们认为:超级中学在高考竞争中大获全胜,但其对教育均衡、公平均有严重破坏,其毕业生在大学并未显示出优势。到底什么是公平呢,到底是谁破坏了公平呢?只许你们享受防火的乐趣,不让我们赢得点灯的光亮,天理何在?
正是因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才导致了河北省高中教育发展的扭曲与痛苦。僧多粥少,自然就会有人在绞尽脑汁地争取多喝几碗粥。当衡水这个穷地方有了升学率较高的衡水中学后,人们开始“逼上梁山”争取吃饱饭。否则,我们还会找到提高社会阶层的出口吗?
其实,河北各地的优质生源挤破脑袋扎往衡水中学,跟全国优质生源奔向北大,没有什么区分。超级大学有存在的道理,超级中学为什么不能存在呢?高校与高中是通过高考这个纽带紧密联系的,有超级大学牛X哄哄,超级中学难道就卑微得任砖家们抨击吗?
http://zqb.cyol.com/images/1/20160104/1451849705510_1.jpg |
|
与其谈论出身,不如默默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