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知了猴

标签:
宠物杂谈 |
知了,是夏季的象征。从麦收开始,知了便在树梢歌唱。麦收时节的治疗,叫“麦黄知了”,这种知了很小,叫声很清脆,也比较难逮。它们的寿命很短,不久,大型的知了就开始歌唱夏天。但是嘛,我最喜欢的是知了猴。知了猴是美味,油炸了,好吃。
很多人在农村长大的人,童年时代都会有过关于知了猴的印记。晚上,去摸知了猴,在树林里,或者在道路两侧的树行里,会捉好多知了猴。我记得,吃了晚饭就去捉,提着灯笼,或者打着手电,只要下功夫,一捉就是几十个。我记得曾经在去邻村的路两侧的路上捉知了猴,我自己一个人,捉得忘记回家,当时也没有带袋子,就把背心扎在裤子里,把知了猴放到贴身的背心里。知了猴会沿着背心向上爬,我还有不时地把它们赶到下面。那天晚上,我回到家,把几十个知了猴放到盆子里,洗几遍,然后撒上一把盐。第二天,知了猴都被腌得肢体舒展,然后我奶奶会在蒸熟,然后用油炸着吃。
在饭店里,油炸知了猴叫炸金蝉,是一道不便宜的菜。今年夏天,市场上的知了猴是50元一斤,每斤大约110-120个的样子,算下来是五角钱一个。大儿子放假后,我买了两次,每次都是花了100多元。其实,时下酱牛肉都五六十元一斤,知了猴这个价格,不算贵。在我家炸知了猴,不再蒸熟,而是直接下油锅炸。一般说来,知了猴炸焦了才好吃,也就是把知了后的肚炸焦,吃起来感觉脆脆的才好。我见过饭店里炸金蝉,先炸一遍,凉一会儿,再炸一遍,焦焦的黄黄的,口感和视觉都很好。
至少在北方,炸金蝉是一道常见的、口碑都很好的菜。前些天去山东泰安,去一个农家院吃饭,就遇到炸金蝉的菜。那道菜是蝉蛹和金蝉一起油炸上桌的。我们吃完午餐,正要出门,看见服务员端出来客人吃剩的一道菜。接着,服务员就准备吃饭,客人吃剩的菜就是炸金蝉,服务员舍不得倒掉,就当作自己的美餐。我一看,两眼放光。因为吃饭期间已经跟服务员有过话语的互动,我干脆抓着炸金蝉就吃了两个。味道一般,炸得不焦。此时,我家胡小鸿正跟小朋友在外面玩,我干脆把盘子里剩余的炸金蝉都抓到手里。出了餐厅,俩孩子,每人分了六个。不要小看这道菜,在饭店里是49元,我见了吃这道菜的食客,应该是公款消费,吃饭的时候比较矜持,才没有把这道菜吃饭。
饭店一侧,有烤羊肉串。不远处有屠夫刚杀了羊,血淋淋的,有些可怕。宰羊的是一对夫妇,他们告诉我,在泰安,一个金蝉要卖到一块钱。
暑假的旅行中,我收获了关于知了的吃饭。在青岛,我见到德州乡间长大的同龄人。他们老家,不仅能炸金蝉,而且吃知了。晚上,在树林里点起一堆篝火,然后踹树,树上的知了便纷纷落在篝火旁边。我小时候也见过类似的情景,大人晚上点篝火,会捉一脸盆的知了。我们老家是把知了喂鸡,而德州乡间,是把知了带回家,在锅里炒着吃,不加油,干炒,知了熟了,就可以吃。我有些纳闷,我没有尝过那种吃法的知了。我小时候曾经逮过刚刚脱壳的知了,嫩嫩的,翅膀还没有舒展,用火烤熟,可以吃,味道也不错。想不到知了还有德州吃法。
前天我又去河南台前看望同学,同学请我到一家羊肉馆吃饭。正吃饭时,小子在房间外面串游,回来高兴地说,还有一道炸金蝉呢。很快,炸金蝉上桌了,同学介绍说,这道菜是干煸金蝉。嘿,我以前只吃过干煸豆角,没有想到金蝉也可以干煸。我尝了尝,味道不错。原来,河南台前的做法是,将知了猴放到锅里,不放很多的油,用铲子把知了猴干煸,知了猴不再是肢体舒展的样子,而是扁扁的。同学接着告诉我,他更喜欢蒸和煮的知了猴。我有些诧异,难道知了猴也可以煮着吃?
昨天中午,我和同学吃饭,吃到了水煮的知了猴。原来,知了猴要用花椒水、姜、蒜等作料泡一回,知了猴吸取了作料的味道,再煮熟。上桌的时候,上面铺着一层姜末。我尝了尝,味道不如油炸的好吃。可能是口味的差异吧,同学吃得津津有味。我家小子本来喜欢吃炸金蝉的,结果吃了水煮的知了猴,说不好吃。同学告诉我,以前农家,哪里有那么多油去炸知了猴呀,孩子们晚上去捉知了猴,回到家就随手放在咸菜缸里,第二天知了猴就有了盐味。大人做饭的时候,跟干粮一起蒸熟,然后就可以吃了。由此看来,在几十年前的贫困时代,炸知了猴对吃不上肉食的农家而言,是一道经济实惠的菜肴。
如今再吃知了猴,倒觉得有些不忍。这些小小的精灵,在地下度过了几年的时光,熬得见了天日,未及歌唱,就成了我们的餐桌美食,真是有些残忍。若非孩子们爱吃,我的内心倒有些隐忍起来。
知了猴成了美味,市场上的价格上涨,结果导致了乡间的知了猴逐渐稀少。这些年,很多农村树木被砍伐,不少土地被开发,几年前的树林不见了。甚至,知了的鸣叫,不再是乡间的气息,确实有些遗憾。好在,知了是一种低贱的、生命力顽强的动物,它们不会绝迹。每个夏天,它们依然在歌唱着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