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同考,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又当如何?
(2015-02-19 06:06:14)
标签:
教育 |
上个月底,江苏邳州运河中学组织学生期末考试,并且要求40岁以下的高三教师与学生同场考试。老师们竟然极为反感,多数教师交了空白的答题卡,还有老师甩笔而去。
媒体报道这个消息后,舆论一片哗然,有文章说,师生同考是行政治校的结果。似乎师生同考是一种功利性,是一种对老师的不尊重。我不是老师,但是也做着一份家教,被学生喊着老师。我日常活动中,经常读错字,写错字,甚至出现文学常识的错误。这时候,学生们要给我指出来,而我说,对不起同学们,老师年纪大了,记忆力不灵敏了。
高三老师带着学生的课业学习,目的还不是迎接各类考试尤其是高考?40岁以下的一线教师年富力强,正是学习和工作的精力充沛时期,从精力上讲,不会应付不了一场考试,只是,老师们考惯了学生,自己一上考场,心理上不习惯。就像久疏沙场的军官,习惯指挥打仗,但懒得冲锋陷阵拼刺刀。
无论是业务练兵还是感受考试,老师参加学生的考试,其实非常有必要。一是感受考场,可以从考试中总结一些感受,对学生们的应试心理进行研究和辅导。二是提高业务知识的熟练程度,弥补自己在得分点上的疏漏。三是融洽师生感情,在学生面前也做一次学生,不再“高高在上”。
为什么有的老师会甩笔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学校故意为难老师才做出激愤动作吗?恐怕,老师们更多的不是不理解学校的初衷,而是放不下自己这张面孔。自己跟学生参加考试,觉得考砸了很没面子,会在学生面前失去权威。内心底气不足,恐怕才是老师们反对师生同考的根本原因。至于说对教师不尊重,恐怕未必,连一次模拟考试都心悸,那老师平时备课,费那么多力气,干了些什么?
有人说,让中科院院士跟学生一起考试,院士考不过学生。但是,我们要知道,高三阶段是干嘛的?是一线老师带着学生去迎接高考的。那些基本的题型、定义,还有一些得分点和难题,都是一线老师熟记在心,须臾不可疏漏的。40岁以下的教师,年富力强,多少年来,一直在琢磨和研究那些知识点,一直在攻克那些难题,如果连那些考学生的试题都害怕考不好,那么,要你何用?你岂不是在误人子弟?
考不过学生,也未必很丢脸。像语文考试,老师在写作能力上,未必比个别学生强多少。但是,如果老师的分数不能在学生分数单中处于领先的位置,那确实就可以断定,这个老师有点不称职了。
师生同考,恐怕没有违背什么教育的常识,也未必丢教育的脸。脸面是自己给自己的,作为老师,参加一次师生同考,如果自信满满,能经得起考验,你又何必甩笔而去呢?
是你没有信心,是你觉得没法对付那几道难题而觉得颜面尽失,恼羞成怒而已。
有人说,师生同考是行政手段考核老师。要知道学校也是一个社会单位,要管理,要服务,在我看来,师生同考就是业务管理和考核的一种手段,这跟教育行政化,没有半毛钱关系。无论是教师还是领导,要想赢得同事和学生的尊重,必须靠本事,靠业务能力。一线教师,就是研究一线考题的,你考的正是自己的饭碗,考考你又如何?考不过学生,难道你就有理不成?你恼羞成怒,自称不被尊重,你自己没有能力,你自己不给自己创造赚钱脸面的机会,谁去尊重你?
有人说,师生同考,暴露出学生狠抓升学率的功利办学本质。这是一句外行话,学校就得有考试,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考试都是必须的。师生同考,旨在提高老师的业务能力,这跟办学本质又是没有半毛钱关系。即便是模拟中考或高考,老师上场体验考试氛围,难道就错了不成?即便是就是为了狠抓升学率,功利办学,难道错了不成?没有升学率的学校,哪里是好学校?就如没有高收入的工作,难道就是好工作?
唉,师生同考,本来是小事一桩。老师们有积累,有底气,就不用惧怕师生同考。底气不足,就要脸面丧失。每一个行业都有本行业的基本功,都要管理。业务精湛者,都是在一次次表现中得以确认的。无论老师们怎么反对,都与教育的本质没有什么联系,也跟什么行政治校没什么关系。考不好,认怂就是了,犯不着拿什么尊严说事儿。自己是靠这个饭碗谋生的,还害怕这个饭碗的考验,你这个老师,我看就不合格。
我不怕考。我曾经跟学生当堂写议论文而且写得还不错。我有时就会嚣张地说,如果你们老师觉得我不会写作文,那好,你把他请过来,由学生出题和判分,看看我们谁考得好。这就是我办作文家教的底气。
201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