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心揣一份十余年的感恩——胡言碎语之14048号
(2014-09-14 09:43:54)
标签:
育儿 |
11年前的此刻,我正陪同前妻在北京肿瘤医院治疗。在那些抑郁和穷困的日子里,一些陌生人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至今,想起那些温暖的瞬间,就让我的心境涌起难以言状的感恩。
11年前的叶倾城正是风华正茂。那一年,她从武汉随夫来到北京,她可爱的女儿年年还没有降生呢。有一天,我陪妻子聊天,谈到了叶倾城。妻子轻诵起叶倾城散文里的一些语句。我说,我能联系上叶倾城呢。妻子的眸子闪出一汪亮色,渴望着见到她内心钦佩和崇拜的女作家。
其实,叶倾城跟前妻的年龄差不多。妻子也是省作家协会的会员,只是比叶倾城的写作的灵气有差距。至今,我忘记当时怎么联系上叶倾城,似乎是在QQ上聊天,我得知,我们是本家,都姓胡。聊天的内容已经遗忘无余,只记得,过了几天,一个周末的上午,叶倾城来到了妻子的病房前。
妻子很高兴地与她聊天,情绪很好。叶倾城个子不高,长发披肩,貌似就是没有心计的胖姑娘,言语之间透出一股利落。后来,她还掏了一个信封,一千元。午餐也是叶倾城请我吃的,当时聊得很舒畅。
再后来,我陷入了极度的抑郁和痛苦中,叶倾城一次又一次地安慰我,会好的,会好的。
前几天,胡小鹄入学后,我找到了微信“倾城不客气”,留言告诉叶倾城,说,至今,我感恩倾城当年对前妻的看望,如今,他们的儿子胡小鹄考入人民大学,今后方便的话,希望可以做孩子的写作老师。不久,叶倾城的助手回我的微信,说叶老师很高兴,祝福孩子。
这些年,一直没有断绝联系的,还有北京的一位王老师。在北京的那些日子,我白天陪伴妻子住院,晚上则写些文字,到附近的网吧上网,通过电子信箱投稿。投稿后,我就上网消遣。那时候,新浪聊天室还很火爆呢,不经意间,我与一位王老师聊起来。那时的聊天,更多的目的是给自己的不良情绪找一个出口。不知不觉,就认识了她。在北京,我们只见了两次面,都是她从苹果园那里坐车到市区办事,路过肿瘤医院,请我吃了顿饭。第一次是吃肯德基,她只喝了点饮料,看着我大口地吞咽。
9月9日,我和妻子送儿子入学,我给她发了个短信,我知道她就在人大附近的一所学校上班,但是,我记错了学校的名称。我以为她的单位是大名鼎鼎的人大附中,打通电话才知道,她是在一所小学,与人大有一段距离。无奈,我们没有机会见面。10多年过去了,当年她对我的安慰,至今令我感恩。
胡小鹄入学了,北京的同学凑在一起,迎接了我们全家。有的给红包,有的叮嘱孩子的学业。彼此碰杯的时候,我悄悄地告诉儿子,当年妈妈病危住院,就是这个叔叔牵头同学们为妈妈捐款的。孩子还记得,刘大伯在妈妈住院期间,给他买了一辆轨道火车玩具,他在病房里玩耍。至今,当年捐助过我们的同学,对胡小鹄依然怜爱有加。
孩子入学后,我多么希望,有朝一日,他能找到或遇到曾经帮助过我们的热心人啊。至今,我还记得一位房山区的朋友,当年带着胡小鹄吃肯德基的情形。10年的记述中,我清晰地记录着当时的情形——
(2003年7月暑假)那些日子,你不时念叨一个阿姨的名字。某天晚上,爸爸去附近的网吧上网,通过电子信箱发了稿子后,就在新浪聊天室聊天。爸爸向一个陌生的北京阿姨倾诉了面临的窘迫。爸爸告诉那位阿姨,儿子吃肯德基的愿望,就因为经济的拮据得不到满足,孩子那么可怜。阿姨让爸爸留下了手机号码。
过了一天,爸爸的手机上就出现了一条短信,是与爸爸聊天的那位阿姨发来的。爸爸问你,想吃肯德基吗?你说想啊。于是,爸爸就领着你去了六里桥,转车到良乡。那位可亲的阿姨很亲切地领着你去吃麦当劳,直到今天,爸爸在网上偶尔见到那位阿姨,她依然问你的情况。
(2003年8月暑假)良乡的那位阿姨依然牵挂着我们,她又发来手机短信,请你吃了一次麦当劳。你坐在阿姨自行车的后座上,很亲近地搂抱着她。过了几天,你向妈妈絮叨着坐过哪路公共汽车,去过良乡。妈妈有些惊诧地问我,怎么去了良乡啊。我无法隐瞒,只好告诉妈妈,是一位陌生的网友,请我们吃麦当劳。妈妈很宽容地笑了,没有说什么。
9月9日,我和儿子徜徉在美丽的校园里,我问儿子,你记得吗,妈妈住院的时候,在房山区有个阿姨,带着你吃肯德基和麦当劳?儿子很肯定地说,记得,记得。
房山区的那位朋友,姑且唤她王燕吧。前些年,我们曾经联系过,后来不知道怎么就失去了联系方式。如今,孩子去了北京,我愿意让孩子在合适的时候,去拜望当年曾经给他呵护的好心人。
周五下午,我开始寻找王燕。北京的茫茫人海,在哪里找她呢?我首先想起,她曾经告诉我,她调到了区里的公费医疗办。于是,我百度公费医疗办的电话。电话打过去,没人听。我想起,我们认识的时候,她在某医院工作。于是,我百度医院和王燕,果然发现了她曾经受过表彰,并借此知道了她10年前的科室。我又百度她科室的电话,辗转反复,终于打通了。我向接电话的人讲述了我为什么找她。对方客气地说,她调到卫生局了。
我百度卫生局的电话,为了医疗办公室,对方说没有这个人,让我打办公室的电话。我打通办公室的电话,对方很客气地告诉我,王燕调到某社区了。于是我留下自己的电话和姓名,对方替我寻找。
这时候,手机已经打得发烫了。我灵机一动,又百度了一下社区的王燕的名字,又发现了一个电话。我打过去,对方告诉我,她调到某个地方的卫生院,做院长去了。我赶紧再百度卫生院的电话,又找到了。正在这时,手机响了,北京的电话来了。卫生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王燕找到了,她的电话是XXX。
就这样,我找到了王燕。我们很愉快地聊天,那么轻松愉快。我得知,她当年调到了卫生局,又到了基层一个社区医院,接着又调到新的工作岗位。我辗转着找到了她
,令她觉得既意外,又非常舒畅。随即,我们加了彼此的微信。彼此的联系,再也不会断绝了。
感恩,是人类心灵中最为柔软和温馨的情感吧。如今,大儿子终于离开了我身边,成为一个自主安排自己生活的大孩子,几个月后,18岁的他,就成为一个成年人。想起这些年成长的不易,我多么希望,他拥有一颗真挚的、诚恳的、感恩的心灵啊。
感谢当年捐助过我们的大学同窗,感谢当年给儿子呵护的刘兄,感谢北京的高中同学韩同学,感谢带着儿子吃肯德基的王燕女生,感谢给我心灵抚慰的王老师。金秋九月,丹桂飘香,我以感恩的心情,念及这些年接纳的那么多的温暖和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