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4暑假作文之一 ——少年已识愁滋味
(2014-08-22 21:28:33)
标签:
转载 |
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那里有欢喜,也有忧愁。“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是说,辛弃疾少年时代,涉世不深,对于人们常说的愁缺乏体验。但孩子自有他自己的“愁”,写出来当自有真情实感。
下面是几位初一学生的内心展露:
作者:许家正
按理说,当班长应该算是个高兴事。
可我身上却变了一个字:“愁”。
而此“愁”是在期末考试前的一段时间充分体现出来的。
距离期末,不,距离升级期末考试就剩几个星期,全年级26个班都开始紧张地复习起来,我们斑作为尖子班当然更不能落后,可压在我这班长身上的第一个“愁”就是:纪律问题。
上课时还好说,有老师在,大家基本上都不说话,下课呢,是同学活动的时间,乱点吧,我也不在乎,但最让我头疼的最大课间和午自习,一到这时候我脑袋就大起来。
记得有一次午自习,数学课代表要给我们出点儿题,这是好事,但我一转头,看到教室里,乌烟瘴气,纪律乱得几乎要把屋顶掀起来,我喊了几声“安静”,却是无能为力,我艰难地咬着牙看着课代表一个字一个字地将题抄上去。题倒不难,但让我发难的是班里的纪律:说话的说话,写作业的写作业,串座位的串座位,而能安安静静坐在座位上写黑板上题的,寥寥无几。我深知,现在就是喊破了嗓子也不可能让大家安静下来。我只好大着脑子做完了题,我又看看班,当时,就差流出了眼泪了。
是啊,“纪律”在我心中的“愁”字上打响了第一炮。不仅如此,大课间也从音乐环抱的读书、写作业时间变成了同学尽情玩耍打闹的时间,呵!对于这些人,我只能这么说了。
当然,我这班长之愁,怎么能以一“纪律”了得?还有迟到问题,作业问题,卫生问题与一个接一个的烦人的、令人气愤的小碎事……汹涌地向我这个仅十二岁的孩子大脑涌来。
唉!我只能这么说:“当班长,愁啊!”
我的心里话:
唉,是人就有愁,而发愁的事,谁跟谁也不一样,而我呢,不像有的人愁作业,有的人愁成绩,我愁的就是我们这个班,越到考试,纪律越乱,这素材不用想,啥时写,啥时有。语言也不用太好,就把我们班同学的“所作所为”与我的切身体会,写上去,就成了这篇作文。
少年已识愁滋味
作者:得意洋洋
古人云: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可我觉得少年已识愁滋味。
刚上初中时,我很自大,以为自己学习非常好。当时就立下目标进年级前50名。
过了不久,一次月考,让我信心一落千丈。没想到我竟只考了五百名,与目标相差十倍!我顿时头晕目眩,脑海中出现了小学时的辉煌,再看现在,那是天壤之别。我不停的安慰自己,不要想过去,放下杂念,平静心态,过了好一阵子才恢复过来。
很长一段时间,我灰心丧气,失去了战斗力。这段时间也没少挨批评。那是一个无尽的深渊,高耸的峭壁,而我,就在这悬崖上垂死挣扎,挣扎!我天天为考试考不好发愁,我不想落后,可又偏偏落后了,这使我深深地谴责自己下定决心要更努力地学习。强烈的求胜欲望涌上心头。从此,我把玩、看电视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不再懒散……
到了期中考试。我觉得压力山大,我都不能正常复习了。在考试前正好有两天假,这是一次机会。第一天,为了给自己减压,我好好休息了一下,彻底放松自己,一天没有复习,但我觉得压力减少了许多。我不知道这样对不对,可不这样做就不能减缓紧张,减少大部分压力。我也只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第二天,紧张感挥之不去,因为一场大战即将来袭,我站着腿软,坐着不安,躺着无力,怎么也不是。这一仗必须胜,不能败,倘若再败,可是雪上加霜,愁上加愁了。
紧紧张张进了考场……战战兢兢出了考场。唯恐考不好,等待着,煎熬着……
我饱受了考试考不好的愁,怎会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呢?
我的心里话:
我用自己当例子,写我的愁。考试考不好的愁,相信有不少人都有,我只想在现一下,反映现在学生的愁,这不止一个,我写了最典型的一个。
少年已识愁滋味
作者:杨子怡
人有三“喜”,而还在少年的我,却有三“愁”。正可达“人生三境界”。
第一“愁”——学习愁。
每次考完试后,天准会阴下来,给我演个“川剧变脸”,老天爷仿佛一脸愁容。家里的空气都静止了一般,让我喘不过气来。低气压的环境里,脑门上渗出细细汗珠。
“你看你考的这点分!”妈妈打破了长达十分钟的静寂。她的柳叶眉生气地挤变了形,眼睛中泛着利剑加失望的“光芒”(勉强算是光芒)。打到我的眼里,蛰的生疼。
“唉!好好学吧!”一听到爸爸这话,家里又重归静寂。他的失望病毒一样带满整个屋子。
为学习,愁啊!
第二愁——长个愁。
自从姨夫和舅妈的话一出,妈妈就比中彩票还想让我和姐姐长高。姨夫说:“子怡,你要是长到1米75,我给你一千七百五。”舅妈听着不错,也稀里糊涂加了进来。
于是,妈妈就开始狠命给我们补。有时爸爸看不下去了,说:“她舅妈要是能长到1米7(我舅妈1米6),我给她一万七,她长得了吗?”
但是,妈妈仍然不死心,“望女成凤”一般希望我长成个“傻大个儿”。
为长个,愁啊!
第三愁——痘痘愁。
一上初中,原来满面光滑的我开始长青春痘。
而且一长,就不停。从此,同学的玩笑也像野草般疯长。什么“月球表面”“痘痘能炒一盘菜”之类的玩笑肆无忌惮地传开。于是,我向妈妈表态——我要去痘痘!
接着,各种各样的方法做实验一样在我的脸上洗来洗去。一瓶瓶祛痘洗面奶,什么盐糖醋之类乱七八糟的调味品,都什么用也没有。
长辈们对我说:“没事,这是发个呢!长大了就下去了。”怎么可能?不然我的第二愁不早就烟消云散了?
为痘痘,愁啊
真是“少年已识愁滋味,大人何识儿女愁”啊!
我的心里话:
人们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在我们这代少年中,却有很多“可愁之地”。我愁于学习、长个、痘痘,这些估计也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所以,祝我们克服这些愁吧!
少年已识愁滋味
作者:郑琪琪
那是深冬腊月的一缕耀眼阳光,穿透厚重而阴暗的云层直洒到人们疲倦的身上。那一刻,我打开门,任阳光沐浴,似乎一身积攒已久的尘埃在这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被洗去。久违的阳光,它的到来仿佛给予我种特殊的感觉。
打开QQ,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班级QQ群的一段文字“出分了”。此时,我的心头涌上一股暖流,它带给我的是如释重负的感觉,是初一上班学年结束的激动。
跳下沙发,飞奔到书房,打开电脑,点开界面,进入邮箱,这一系列动作完成的比平时都要迅速。或许是紧张的原因,我的手在轻轻地抖动,心也加快了跳动的频率。突然,期末考试成绩进入了界面,“366”!这个完全不在我预想之内的数字,这个黑暗而缺失了光芒的数字,这个与我所付努力不成正比的数字……它却如期降临到了我的头上!那一瞬间,我的内心是无比的惆怅,又是无比的挣扎,更是无比的煎熬。“不,一定是打错准考证号了,嗯,一定是。”我安慰的想着,“再来一遍吧。”此刻,四周围的一切都静止了,时间宛如停止住它慌忙的脚步,留下的仅是那敲击键盘的声音。这又是多么漫长的动作啊,它寄托了我全部的希望,我宁愿让它来的迟一些,来的有所准备些。果然,数字还是原来的那个数字,它还是那么的刺眼……
阳光再次洒进了窗子内阴暗的世界,也洒进了我的身上。但,纵使它有多么的珍贵、多么的温暖、多么幸福的寓意,也无法照进我如同这屋子般幽暗的内心。
生活中可以缺少阳光的沐浴,也可以褪去奢华的装扮,但唯独心中的光芒不可散去,光一灭,希望之火也将会熄灭,与此同时,一切事物都会随风而渐渐飘零……此次的经理告诉我要越挫越勇,不能妄自菲薄,毕竟“失败乃成功之母”。
人们总言道:少年何愁?而我的愁苦,也亦是如此了。
我的心里话:
我们这十字出头的年纪本应如辛弃疾所说般:“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但对于成长最大的烦恼,也莫过于“成绩”这沉重的二字。这篇文章所言的愁,是我进入初中后最不理想成绩发下时的真切感受。而那感受,仍小心的陈放在我脑海中,不敢轻易碰触,因为这滋味,真的不好受!
13岁,是一个足以体验愁苦的年纪了。
记忆左刻骨铭心的是妈妈的哭泣,爸爸出去喝酒,半夜不归,妈妈在打给爸爸第四通电话后,抑制不住的流泪,呜咽的不能自己。我在妈妈的泪水中,明白了什么叫做愁苦。
近几年,爸爸妈妈的关系时好时坏,在响起激烈的争吵时,全世界对我而言,都是灰蒙蒙的。这种灰色,不时已经绝望的黑色,也不是亮如阳光的白色,我在这近乎绝望但有几丝光明的深渊中挣扎,远比坠入黑暗痛苦。愁,早已步入了我的心灵,留下伤痛。
昨天夜晚,爸爸又在外面喝酒,喝的半醉让我们去接他。当时我们正在买衣服,听到爸爸这么说之后,我们赶忙去开车,我给他打了三遍电话,他告诉我的位置都不一样。一会儿说接,一会儿说他自己坐车回去,我妈妈脾气快起来了,扭头便向家中走去,并对爸爸说:“你爱回来不回来,我们不去接你去!”到家后,妈妈还是让我打通了那个可能触发争吵的爸爸的电话。一串熟悉的数字摁下,电话中传来一个冰冷的女声:“对不起,您所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我拼命地打着那个号码,终于,爸爸接通了电话,我尽量控制自己的声调,不让自己哭出来说:“爸爸,你现在在哪儿?如果你要去喝酒,就别回来了!”爸爸含糊的应了两声便挂了。妈妈气极了。又一次打通爸爸电话,与他激烈的争吵,我拼命的捂住耳朵,跑进屋子,跳上床假装睡觉。我不会在我妈妈面前流泪,因为我知道她也需要依靠。我在自己的小床上,听着他们激烈的争吵,流着泪,朦胧的双眼似乎看见他们两个人砸盆砸碗的情景。不,我拒绝听见争吵,拒绝看见吵架!天是阴的吧,云朵沉沉的压下来,压得我的心,阴暗的看不见光。
每一次父母吵架时,如果你恰好路过,你会看到我的房间亮着一盏小小的灯,我半倚在床头,眼泪止不住的流,嘴唇被牙齿咬住,咬得发白。那是我的愁苦,不为人知的愁苦。
13岁,是一个足以吧愁苦深埋心底的年纪。
我在班上是一个半阳光型的女孩子,在脸上挂着的阳光微笑后,藏匿着深深地愁苦,那种愁苦,阴暗着,占领了我的一半心灵。
“如今尝遍愁滋味,欲罢还休,欲罢还休,却言天下好个秋。”
我的心里话:
这件事是发生在写它的前一天晚上,记忆比较新,而且,我曾经写过一篇类似于这篇文章的,写起来得心应手是很正常。最后一段是我突发奇想加上的,是标题“少年已识愁滋味”的原文,更能衬托我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