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优雅与《太阳脸》庸俗
(2014-05-22 14:37:16)昨天晚上,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归来》,一部是《太阳雨》。前者是去了新鼎电影院,后者则是在凌晨接近黎明时,忽然睡不着了,就随便看百度视频,于是看了它。当然,就前者而言,后者不值得一提,但我还是愿意说说这个破片子。
《归来》是张艺谋拍的一部新片子,说的是文革期间和文革后,打成右派并且发配西北的陆焉识回家后的故事。我在网上阅读了严歌苓的原著《陆犯焉识》的梗概,顿时觉得原著描写得更加复杂。《归来》通过时代背景来描述人性,而《陆犯焉识》则如史诗般,刻画了人之一生的复杂,透出了更深的意味。
如果你小于45岁,甚至你还年轻,是80后,那么,你看《归来》就体味不出个中意蕴。甚至,你意识不到张艺谋想通过影片表达什么。如果你是60后以上的人,你分明会从中察觉到自己。甚至,其中的一些情景,在你看来,近乎青春的翻版。
对,就是青春的翻版。在很多中年人看来,丹丹就是自己的翻版啊。从小,我们接受的就是大公无私和大义灭亲的教育,我们非常在乎和认同所在环境给自己的政治评价,而忽视了一些行为对家庭带来的巨大创伤。譬如,当时学校开展活动,需要什么,自己慷慨地从家里拿。我上二三年级的时候,村里有个代销点的人,挨家串户找鸡蛋收购——现在想来,应该是村里的任务吧。当时,我奶奶把老母鸡下的蛋藏在某处,我就想,奶奶怎么可以这样呢,鸡蛋卖给集体有什么不好?于是,我就领着代销点的人,找到了奶奶藏匿的鸡蛋。奶奶当时很不满地瞪我几眼。
那个时代,越是家庭成分有问题的孩子,越急于证明自己的清白,越心悸于被周遭的人们所抛弃,于是乎,孩子们会同家长划清界限,会把更多的伤痛施加给父母,而孩子自己反而心安理得。总之,那是个人性沦丧的年代,是高度专制而引起的社会浩劫。因此,年龄越大,越会从《归来》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社会伦理道德的扭曲,就会导致家庭伦理道德的变态。丹丹检举了爸爸的回家,导致爸爸在车站被抓起来,而妈妈从此之后,再也不接受丹丹的回家。就像电影中,巩俐扮演的妈妈,很坚定地对丹丹说:不要以为妈妈会原谅你,妈妈永远不会原谅你。丹丹检举了爸爸,但是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想要的东西,她希望扮演的吴清华依然没有轮到自己头上。她失去了爸爸,进而失去了妈妈。我们看电影的时候,会觉得丹丹很不懂事,很鲁莽和幼稚,转念一想,怎么是丹丹之过呢,那个时代的孩子,有几个不被政治风云熏陶得疯疯癫癫呢。
我们不能不说到巩俐和陈道明的演技。看了《归来》,你不得不承认,两人的演技从各个细节,从瞬间的表情,从肢体动作,从语言的表达,都把人物内心的世界演活了。而整个电影场景的拍摄,确实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本真面目。略有不足的是,影片末尾,许多年过去了,火车站还是那个站台,丹丹还是孤身陪伴母亲,多少有些不够自然。
不管我们能不能领略张艺谋想表达什么,但是我们都能从中引起共鸣。这跟他以前的《活着》一样,分明也在通过讲故事,表达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当然,就影片的厚重而言,《归来》依然比不上《活着》,似乎后者把人生、把社会形态说得更透。
再扯两句《太阳脸》吧。电影的梗概是,八路军救下五个孩子,后来跟日军打仗,八路军一个连伤亡殆尽,关键时刻五个孩子冲了出来,守住了阵地,孩子们也牺牲了两个。
鬼知道导演或编剧为了追求什么浪漫,为什么起了这么一个诗意的电影名,而且跟故事情节没什么联系。
这种故事,就是整个一高大全,假得离奇,假得令人大跌眼镜。现在有些影视剧总是夸大日本鬼子的无能,把抗战写得简单而虚幻。《太阳脸》的情节不真,场面不真,粗制滥造,末尾,一个孩子推着装满了酒坛子的酒,与日寇同归于尽。哎呀,导演啊,编剧啊,你这是忽悠谁呢?即便是满车的酒精,也起不到炸得日寇人仰马翻的程度。唉,看到这种电影,就觉得极为庸俗。
对,越是喊口号,假冒高雅的文学作品,越是庸俗得厉害。而感染力极强的作品,往往是字里行间,透过细节令人怦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