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17年前胡子宏的一篇文章
标签:
转载 |
![[转载]17年前胡子宏的一篇文章 [转载]17年前胡子宏的一篇文章](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现在算来,这是17年前的文章了。那时胡子宏也只有28岁,正是个文学青年。那时,不到而立之年的胡子宏,已经在全国200家报刊上发表过文章,有十几篇文章还被《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大众文摘》等刊物摘编,算是有些名气的人物了。当年,他以其有利的地势和开阔的视野,杀出了一条自由撰稿人的道路,几年间他的散文杂文随笔横掠全国各大报刊,稿费单如雪片般飞来。年轻的他倡导:写文章不仅仅是为了精神生活,更是为了赚钱生存;找准市场需求,写了、发了,收到汇款单就是胜利,甚至不必理会一稿多投的禁令。
胡子宏在这篇文章里设置了一个“残酷”父亲的形象,结合自己(或许是虚拟的)经历,教育人们对孩子从小就要有“残酷”的爱,精心培养,吃苦锻炼,可谓立意准确,观点受宠,更显用心良苦。与如今他还在提倡的“孩子,一定要刻苦学习”、“青春就是来吃苦”的观点一脉相承。现在读来,我仍很热血动心,赞许称道。胡子宏就一直传承着这种理念,培育着他那儿子胡小鹄一路走来,付出艰辛,收获快乐,看到了希望。或许我和我的家庭里就缺少这种思想的行为而使我的儿子才有时下的不堪结果。
我的童年,我的成长经历或许比胡子宏描写的状况还要艰难。从那个时代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混到现在状态真的不容易,我们饱尝了艰辛的煎熬,我们体会到了做人的那些卑微、无奈,甚至是屈辱的滋味,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不再让孩子们重蹈覆辙。所以,我们是多么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胜过我们自己啊!
当然,如今的社会,已经不像20年前那样,我们的下一代也没有了我们身上的那种精神,孩子们都是在呵护溺爱中成长,在条件充足优越中度日,早已没有了幸福追求,生活变态麻木了。我们自己也没有了当年父辈对我们那样的“残酷”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了,起码我是这样——没有必要让自己的孩子再额外受苦了,他们应该享受生活了,起码比我们那个时候过得好许多了。适应形势,适应环境,还要让孩子们再受我们那个时代的生活历练,不免有点不可思议了吧。现在看看周围的孩子们,还有多少人在“刻苦”啊!?有时真心疼,有时又真无奈。社会让人变得自私了,哪个家长不在狠着劲为自己的孩子“过日子”而付出?为了孩子,什么都能豁出去。是悲哀,是进步?我说不清。但无论怎么说,这种精神的力量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在此,我不怕麻烦,亲手敲打下来,献给我的朋友们读一读——
“残酷”的爱
每当过节,看到可爱的孩子们在公园逛、在大街上跑,我内心深处便涌出一种艳羡的感觉。
在我的孩提时代,每当我考试成绩不好或抛下功课去玩耍去淘气时,都逃不过挨耳光或跪砖的惩罚。父母从不宠我,当夜间小朋友们在大街上吵吵闹闹捉迷藏时,我总是被父亲守着读书。十岁的那年夏天,家里盖房,父亲要我去池塘挑水,我不慎跌入水中。当我浑身湿漉漉地大哭着回家时,父母没有给我任何形式的同情,而是要求我把水挑回来后才能换下湿衣服。无论是上中学还是上大学,父母每个月寄给我的生活费都是定额的,我必须珍惜手中的每一分钱。参加工作后,父亲就拒绝给我任何资助。我结婚成家,购置家具和房子,都要想法设法挣钱。当我能够自立时,我忽然很感激我的父母:我尽管也感受过那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拳拳爱意,但让我最刻骨铭心的是父母对我的管教,对我的“惩罚”。
有一种叫河狸的动物,自出生起,便被父母强迫着游泳、捕食。老河狸总是追赶着孩子,使它必须在水下游上相当的距离。两年后,小狸长大了,老河狸便强迫孩子离开家去谋生。有的小河狸就会因过于迷恋父母无法离开而被父母咬死。当我在电视旁边听着赵忠祥娓娓动听解说时,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我认为,如果一对父母想使孩子养成自强自立拼搏奋斗的品格,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孩子懂得收获更得耕耘,能享受更能吃苦。要知道,父母给予孩子的爱都是由衷的,但往往因为表达方式不同而使孩子的一生受到截然不同的影响。
有的父母看到别人的孩子事业有成时,往往埋怨自己的孩子没出息。请这些父母扪心自问:你们的孩子从咿呀学语始,你们对孩子施加的是什么方式的爱?恐怕正是你们让孩子过多地热衷于享受,而忽视了他们的学习锻炼。请不要责怪孩子没有出息,而是你们的慈爱太甜太腻了,少了一种“残酷”。为父母者,如果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学着培植人生所需要的那种坚忍不拔的性格。慈爱在相当多的时候,不仅应满含温情,也应当是“残酷”的。
为父母者和为儿女者请记住:小时候学会吃苦,成人后便会有一种充实而富有情趣的甜。孩提时代能够有意识地吃些苦,实际上是在储存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刊登在1996年9月18日《法制日报》7版“社会特刊”版面)

加载中…